目前分類:雷射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7.黑棗紅棗 (修改)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双双 (修改)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六集)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六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2-06   請掀開經本,接著看經文。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這是文殊菩薩看到這個大會人眾希有的盛況,當然他是知道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人天凡夫、二乘,乃至於權教菩薩,看到這個盛況都免不了會有疑惑,甚至於還有毀謗的意念存在。祖師大德依據經論告訴我們,疑惑、謗法必定墮阿鼻地獄。像這些話我們平常都不敢講,為什麼?說出來之後人家更疑惑、更毀謗,他聽了之後會說:你拿這個來嚇唬人,哪有這麼重的罪?哪裡有地獄?他根本就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這些話我們相信的人自己有高度的警覺;對大眾,除非是讀到這個經文不能不說,不讀到這個經文我們根本就不說。要知道為什麼不說?說了不但沒好處,還要幫助別人造罪業,那又何必說!他已經墮得很慘,不應該再教他墮得更重,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在濁惡之世,佛菩薩不以佛的身相出現於世間,就是減少眾生的疑惑毀謗。文殊菩薩非常慈悲,幫助世尊來教化眾生。這兩個人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一問一答。地藏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福德因緣?召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六道有緣的眾生來參與這次大會,這是不思議事。請看底下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這一段經文是世尊為文殊師利菩薩,說出地藏菩薩往昔度化眾生的因緣事蹟。告文殊師利就是告訴我們,文殊師利在此地做為我們大家的代表人。這一段先比喻數量不可思議;這個比喻我們不必一句一句解釋,聖一法師在講記裡有說明,我們在這裡省略掉。這個數字沒有法子計算,世間,人不能計算,現在科技發達最高級的電腦也算不出來。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   像前面比喻這個數字,這是講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從證初地到十地;換句話說,十地之前那都不算,要算的話就更多了,數不清。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這是講以前的不算,從證得地上菩薩算起,到現在這個數量,恆河沙劫哪裡能說得上?這個比喻實在講,也只有佛能說得出來,我們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這個數字,形容不出來。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這是讚歎地藏菩薩,他的威德神通、他的弘誓都不可思議。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地藏菩薩的本願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願;換句話說,沒有地藏菩薩的本願,我們決定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你要問為什麼?性德裡頭有欠缺,你怎麼能圓滿!地藏法門是大乘佛法的第一課,要按照這個順序來講,這是入門的課程、基礎的課程、必修的課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什麼發這個願?地獄是我們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頭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地變現出來的。你心裡面還現地獄的現象,還現六道輪迴的現象,你怎麼能證得圓滿菩提!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佛法是跟你講理,真實之理,真實之事,不發這個願行嗎?地獄苦難的眾生都要無條件去度脫,我們現前一些苦難的人,能夠不幫忙、能夠不伸援手嗎?人跟事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不如意、會生氣,這要懂得,不是外面境界的過失,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他為什麼造惡事、造作一切不如法?我自己沒有修好,沒有給人做一個好樣子,是我的罪業,要從這裡修。你還要給別人拍桌子、瞪眼睛,你是罪上加罪,你不知道眾生從哪裡來?眾生造罪業從哪裡來?佛菩薩曉得,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一片慈悲。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覺悟,真正覺悟!惡人對於我們,我們要以善意幫助他,他不接受沒有關係。《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眾生根機有四種,不能接受,就愈顯得我們自己罪業深重,我們要從這裡修懺悔,自度而後才能度人,這是一定的道理。佛菩薩接引眾生也沒有定法,有時候也發脾氣、也瞪眼睛,但是你要曉得,他那一發脾氣眾生覺悟、改過、回頭向善;我們這一發脾氣眾生生怨恨心、生報復心,那你就錯了。我們愚痴,菩薩有智慧,我們要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特別提示出來「作師作範」。佛菩薩天人師,我們這一出家,人家一見了面稱「法師」,都稱你為師;「師」就是表率模範,我們起心動念、舉止行為,能做人的模範嗎?   昨天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我才曉得。我是這一生當中,對於任何人的事情向來不聞不問。他告訴我,前期的同學們離開之後,他們就整理房間,看到有些不要的東西都是丟棄在那邊,還看到吃了的蘋果咬了一口就放著。他們看了很難過,這一種作法能夠做世間人的好榜樣嗎?我們聽了很難過,我們不責怪同學,只責怪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但是我們努力在改進,這些道理都要懂得。常住點點滴滴,我們都要愛護、都要愛惜。我一生當中不向任何人要一分錢,為什麼?人家賺錢不容易,要體諒別人。我們自己用錢總要節省,我們節省一分錢,就是對於常住、對於佛法布施一分錢,我們修福。你不修福,你的福從哪裡來?你今天沒有能夠斷無明,你的性德不能流露,你的福報都是修來的,決定不敢浪費。古大德都做到,叢林的規矩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微不足道的,無不愛惜,這是惜福!惜福就是修福。現在人所有一切過失,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小沒有人教,長大了養成這個習氣,習氣養成了很難改,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為什麼天天讀經?讀經就是檢點自己,反省,依照經典的教誨改過自新,我們這才有救。處世要忍讓,要替別人想,要替整個社會安全去想;不要想個人,想個人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自己天天在造作罪業,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修了功德。這是打閒岔的話,但是也很重要。   我們再看經文。佛說地藏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我們要曉得這一句話裡面,甚深的含義是什麼?我們從哪個地方去學習?再看底下經文: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話,佛沒有妄語。有很多人讀到這個經,以為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我們供養地藏菩薩,將來還有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永遠不墮惡道。望文生義,然後又墮到惡道去就毀謗: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話靠不住,是假的,欺騙我們。謗佛、謗法、謗僧,又墮阿鼻地獄,他不知道佛在這裡的意思。   『聞是菩薩名字』,這個「聞」裡面就有「思」、「修」,菩薩的三慧。你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地藏菩薩名字的意思是什麼?你要真正懂得才叫「聞名」,名號裡面的意思完全不懂得,沒有聞。真正懂得,聽到這個名號,自己心地寶藏就相應了,這叫聞名。「稱讚」是什麼意思?稱讚就是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稱讚。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稱讚,勉勵自己、大眾向地藏菩薩學習,這是稱讚。下面瞻禮、稱名、供養那是真正修行。『瞻禮』,瞻仰禮敬,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對父母、對師長。地藏菩薩的精神是「孝親尊師」,然後把孝親尊師這一種心行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地藏本願,這是把瞻禮才做到圓滿。對於任何一個眾生有輕慢心,不是修地藏行。看到瞻禮以為就是供一張地藏菩薩像,每一天給他磕幾個響頭,哪有那麼簡單!那是完全錯解如來真實義,佛說得沒錯,是你錯解了。   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多次的勸勉我們要深解義趣,你解得愈深,明瞭得愈透徹,做得才圓滿。只在文字表面上,那就完全錯了。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話錯解、錯會了。今天錯會的人有多少!你要問他為什麼錯會?他沒有做到,只有做到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入微,才能往深處體會,你不做怎麼行?你能做到一分,你就體會一分;體會一分,你又能做到一分,解跟行相輔相成,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樣輾轉深入才能入到深廣。   『稱名』是稱地藏菩薩名號。這裡面兩重功德,自利是提醒自己,念念不離地藏法門,也就是念念不離心地法門,這是自利德。利他德是念念喚醒有緣的眾生。實在講,今天有緣的眾生少,太少了,幾個人聽到這個名號就覺悟?雖不覺悟,也要讓他聽到,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名號的種子,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生不得利益,也許多生多劫之後再遇到緣,這個種子發芽,這是為一切眾生做遠益,將來的利益。根熟的眾生現前得利益,聽到之後,他就曉得怎麼樣修學。   「供養」,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裡頭最重要是「依教修行供養」。普賢行願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在《行願品》裡面舉了七大類,第一條就是如教修行供養。我們不能夠如教修行,那個供養是假的。不是說供養一點香花、水果,這就是我天天在供養佛,錯了。我們看真正修行的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佛堂裡什麼都沒有,香花、水果都沒有,他到哪裡去辦?我們看到人家佛堂裡供具只有一杯水,點一盞油燈,其他什麼都沒有,人家是真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   下面是供養的擴大,供養的引伸,就是造菩薩形像。畫的像也好,雕刻的也好,『刻鏤』就是木雕,『塑漆』是塑造,泥塑的也好,金屬塑的也好,這是供養的擴大。使一切眾生有這個機緣聽到菩薩的名號,見到菩薩的形像,給他種善根。自己行菩薩道,菩薩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就叫做行菩薩道。勸化一切眾生,這樣的福德才是『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你想想看,他為什麼不墮惡道?不造惡業,修地藏菩薩行的人怎麼會造惡業!過去生中所造惡業的種子雖然在,這一生當中惡緣都斷掉。他學菩薩,念菩薩,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是菩薩的言語,這十法界裡面,其他六道的緣都斷掉,他怎麼會墮惡道!這是當然之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再看世尊給我們講地藏菩薩往昔的因緣,這個意思深。   【文殊師利。】   佛經裡面凡是一開端叫著當機的名字,下面的經文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底下有重要的開示,提起他注意。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   這個句子在這裡斷好。不可說不可說劫,這個是時間就太長太長,說不盡。   【身為大長者子。】   古人有這個意思,他從前身分是個大長者子。大長者子,我們很多人把他看錯,大長者的兒子。而實際上「子」是我們中國古人對人一種尊稱,孔子、孟子、老子,稱「子」是尊稱。大長者子,這個「子」就是孔子、孟子那個子,是尊敬的稱呼。要用現代話來講,子就是尊敬的,我們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尊敬的大長者,把這個尊敬的話加在前面,從前這個尊敬的話在後面。   【時世有佛。】   那個時候這個世間有一尊佛。   【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師子奮迅』是比喻,獅子是獸中之王。『具足萬行』,是說菩薩修行功德圓滿,證得無上的佛果。這是名號裡面簡單的意思。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是我們的學處。這個時候尊敬的長者,見到師子奮迅如來『相好』光明,他生了歡喜心;向佛請教:你這個相好怎麼得來?相好重要,我們為佛弟子在這個社會上,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形象我們就是滅佛法。出家談何容易,古德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一般社會世間人造地獄業不容易,出家人造地獄業太容易,為什麼?沒有一個好形象的時候你就滅佛法,你這個罪業就墮阿鼻地獄。為什麼?教社會大眾毀謗佛法,人家一看到你這個樣子,瞧不起你、輕視你、毀謗你,就能把整個佛法統統都毀謗,你這個罪業還得了!諸佛菩薩是九法界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形象。長者子稱為子,成為大家尊敬有學問、有德行這樣的人,佛的形象能夠教他看到對佛都起尊敬心,都想來學習,你說這個形象多好。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不出家那無所謂,你出家了,你就一定要學佛的形象,要具足菩薩的形象。否則的話,在家學佛也一樣,何必造罪業!何必再造謗佛、謗法、謗僧這個事情!這個重要!   我們今天講《華嚴經》很長,到末後五十三參,不但是要求出家人,在家學佛跟出家學佛一樣,都要做社會大眾最好的形象。你要做不到,你就不是佛弟子,是冒充的佛弟子、假佛弟子,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果報在三途,非常可怕,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既然學佛,心地一定要清淨、平等、覺,要息滅貪、瞋、痴。還要與人爭利,還要這個好、那個不好,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想到佛心多麼清淨,一塵不染,常常念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所以在內、外都能得到清淨;內裡面一念不生,外面一塵不染,這是佛菩薩。這樣才能夠過真正的生活,我們常講真實真、善、美、慧的生活,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一點不假,佛菩薩過這個生活。我們過什麼生活?內裡面起心動念,外面處處攀緣,我們過的是煩惱的生活,業障的生活,是輪迴的生活,再說得不好聽的話,是惡道的生活。我們讀到這一句,佛把這一個擺在地藏業因裡面第一條,用意好深!諸位無論是在家學佛、是出家學佛,一定要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一定要有好的形象。   『千福莊嚴』,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就不講千福莊嚴,就說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從哪兒來的?三十二相是福德之相,你不修福就得不到這個相好。善有:有漏、有無漏,我們今天修無漏善我們做不到,這個太高,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從哪裡學起?從有漏善學起,一定要斷惡修善。世間法的標準,我們能做到就是世間的善人,就是世間人的好樣子。佛的廣長舌相是不妄語這個功德成就的。中國古時候司馬光,大概一般人都知道,司馬光的別號叫君實,君子誠實,他真做到了。他在晚年自己反省,自己一生不妄語,一生所作所為,他說過「事無不可告人也」,一生所做的沒有見不得人的事情,沒有做一樁不可告人之事。他也是皈依三寶,在家人的好形象。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學的什麼佛!每一天讀誦大乘,天天要認真反省、認真檢點,不在乎讀的經論多少,一句、兩句一生做到終身受用無窮。   佛給我們講修行的大根大本,實在講就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一展開就是一切佛法;無量無邊的佛法濃縮起來,就是那十一句,決定不能夠看輕。而十一句裡面再把它歸納,實在講就是一句,「孝養父母」,就這一句。千經萬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出不了這四個字。我們講三學、講六和、講六度、講十願,種種修行方法都是孝敬的落實,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的學佛。真的學佛要改樣子,心改、行為改,這叫真正學佛。天天讀經,甚至於天天講經說法,心沒有改,還是世俗心、還是輪迴心、還是貪瞋痴慢心,這怎麼得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捨念清淨,念念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如果為自己,他住大涅槃,那個多自在;為眾生,就要隨類化身,不辭辛勞。這是我們世俗人的觀念,佛菩薩沒有辛勞,為什麼沒有辛勞?佛菩薩無我,有我才有辛勞,無我哪來的辛勞?我們讀這一句感慨萬千,我們怎樣學成佛菩薩的形象?若不認真依教奉行,怎麼行!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的由來。諸位一定要記住,現在的道場建立不如從前,從前如法,所有一切佛寺的建立都跟表法的義趣能相應,現在條件不具足。正規的道場一進門是天王殿,第一個見面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教你什麼?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彌勒菩薩代表慈悲為本,四大天王代表方便,方便為門,天王殿教我們這個東西。你在一個道場上每一天都要經過山門,天天接受這個薰陶、薰習,讓你回心轉意,我們今天誰懂得?誰有慈悲心?誰有方便門?方便不是教我們自己方便,那就錯了。是方便一切眾生,教他得方便,我行慈悲,不能顛倒。他行慈悲,我得方便,那你就顛倒了。所以一定要發心,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特別是一切受苦眾生,受苦眾生指哪裡?指六道,特別指三途。諸位要知道,三途眾生在哪裡?就在我們的周邊,甚至於包括自己,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我們的心是貪瞋痴,語貪瞋痴,一切造作沒有離貪瞋痴,我們造的是三惡道的業。   地藏菩薩有能力到三惡道化身去度脫眾生,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沒有能力,要度這些還沒有進入三惡道,但是造三惡道業因的這些眾生,我們要度這些人。要知道這些人是苦難眾生,不要認為這些人當中現在可能有大富大貴的,世間人看到他不得了是大富大貴,佛眼睛裡看到他是惡道眾生。我們怎麼樣度他?先要自己捨貪瞋痴,只有說沒用,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我捨掉貪瞋痴,不要貪瞋痴,我的日子過得也很自在,過得也不賴,讓他從這個地方反省,從這個地方覺悟。前面佛講要樹立形象,《華嚴經》上你看一開端的表法,第一個是講大地,心地,第二個講寶樹,寶樹什麼意思?樹立最好的榜樣。一切眾生此界他方沒有不喜愛樹木花草,佛就用這個方法來比喻,我們要樹立最好的榜樣,讓人接觸到之後生喜愛之心。再看經文: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在這段經文當中,我們又看到釋迦牟尼佛叫著『文殊師利』的名字,這個經文不可以疏忽,不能大意。『長者』正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做出一個好樣子,勸我們發心,他聽了佛的開導,他就覺悟、就回頭,也發大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這個時間長,不是短時間,盡未來際劫,換句話說,永恆無限長的時間。『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完全接受佛陀的教誨為苦眾生,一切眾生造作一切苦因,他不知道,苦果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那個時候就來不及。長者子發這個心,就是地藏菩薩。我們今天讀到這個經文,能不能發起這個心?如果能發這個心,我們在《地藏經》上就得到真實受用。我們自己生活苦,要想到這個世間還有比我們更苦的,我們不怕苦,我們因為苦才能夠體會到一切苦眾生。我們如果生活在很富裕的環境裡面,人家說苦,我們體會不到,唯有自己從這個苦裡頭出來,才真正體會到苦,幫助苦眾生的心才真切。沒有受過苦難,你要想「為是罪苦眾生」,那個心總是隔了好幾層,體會不到。   所以佛教弟子們,一個是「以戒為師」,又說「以苦為師」。特別是出家人,過苦日子好,常常在警惕之中,一享受沒有不迷惑顛倒。所以一定要曉得,有福,出家人真正修行決定有福報,福報來了不能享,一享就糊塗;福報來了,要給這一切罪苦六道眾生,給他們去享,你是真正度苦。這幾天我們在《華嚴經》上講到,毘盧遮那佛建立華藏世界不是自己享受,是給十方一切剎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些菩薩們,有個安身立命之處,有個好好的修行道場,提供他們享受,佛沒享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建立極樂淨土,也不是自己享受,提供給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往生到那個地方修行受用,哪裡是自己享受?這都是做出最好的形象給我們看。所以有大福德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建立道場自己有沒有享受?沒有,自己住的房子「方丈」,住一個小房子,福報讓一些清眾來享受,平等心、清淨心。只要是真正修行人沒有地方去,到他那裡去,沒有不收容、沒有不接待,所以叫十方常住、十方道場,哪裡是為個人名聞利養。佛教導我們自身示現給我們做樣子,一點不假,我們看到他發心,不怕時間長,不怕教學工作的艱辛。   『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就是說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永遠示現在菩薩地。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裡面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參與這個道場,都是地藏菩薩度化的,已度、當度。已度、已成就是諸佛,他還在菩薩地。學生都成佛,老師還是菩薩,這一些諸佛對這個老師,沒有不感恩戴德。今天釋迦牟尼佛要宣揚地藏法門,他們來與會就是報恩,來作影響眾。哪一個法會諸佛來參加?沒這個道理。這個法會所有的佛都來齊,莊嚴道場、莊嚴法會、莊嚴這個法門,讓一切眾生警覺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非學不可,是一切諸佛成佛的基礎、是成佛的根本。你要捨棄這個法門,你決定不能成就。念佛,說老實話,也決定不能往生。我自己這一生當中,凡是遇到新道場建立請我講經,第一部一定講《地藏本願經》。有地,我們有個土地、有個道場是硬體建設,《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心地建設,這才相應。道場建立、道場的恢復第一部講什麼經?決定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世尊將這一段公案因緣說出,我們要能體會到他的用意無限的深廣,他的教學是無盡的慈悲。我們能知,然後才能行,才能談得上報恩,知恩報恩;你含糊籠統念過,這段文不長,粗心大意的看過,沒有用處。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是第二個公案: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這個時間是在大長者之後,大長者是第一個,最先的。   【時世有佛。】   世間有一尊佛。   【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從佛的壽命,可以看到那一個時代眾生福報很大,壽命是福報之一。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佛的壽很長,但是住世化緣已經滿了,佛示現滅度。滅度之後跟我們世尊一樣,佛滅度之後法運還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我們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不管是中國的說法,還是外國人的說法,現在都是末法時期,佛滅度兩千年之後,這是末法時期。在中國,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像法時期。佛在經上有預言,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依照戒律修學就能夠證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中國的佛教禪風非常盛,什麼原因?像法時候傳來,跟世尊講的很相應,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人的根性大不如從前,修禪不但不能開悟,連得定都不可能,唯有修淨土帶業往生能成就。經上所講這是覺華定如來,他的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也是皈依佛法,也是個學佛的。   『宿福深厚』,我們講善根深厚,宿世過去生中培的福、培的善根很深。『眾所欽敬』,欽是佩服,對她尊敬,大眾見到她,剛才講的形象殊勝,得到社會廣大群眾的尊敬。『行住坐臥』,這是講「四威儀」,都足以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所以連天神都尊敬她。『諸天衛護』,我們現在世間講天神保佑,時時刻刻不離開他叫做護衛。諸位同修要曉得,現在這個社會造惡的人多,行善的人少,如果有一、兩個行善的人,天神的衛護就特別之多;過去善人多,天神分別護持行善的人,每一個人護的人並不多;現在的時候人都作惡,只有一、兩個善人,所有那些天神統統來護衛你。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不修善?為什麼要造惡?我們斷惡修善,不求菩薩、不求佛,也不求天神,諸佛自然護念,天神自然衛護,哪裡要我們求他!這個地方講的是,信佛太難,現在世間人學佛不信佛,為什麼不信佛?特別是出家,佛教我們萬緣放下統統都捨棄,明天生活怎麼辦?不相信佛。你要真正是個出家人,心地清淨,於這個世間法一絲毫攀緣求得的心統統沒有,你要是被餓死、凍死,給諸位說,所有的護法神都要撤職查辦,這真的,都不是假的。可是大家不相信,還是要自己去攀緣、自己搞,護法神一看,樂得好自在,你自己搞去,好,我可不管,他悠閒自在。   我是有一年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老和尚請我講《楞嚴經》,在夏安居的時候。講堂就在韋馱殿的隔壁,我就告訴大家,你們要相信,不要攀緣,寺廟裡頭好好修行,不要做佛事、不要做經懺,也不要做法會,餓死了,韋馱菩薩撤職查辦,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說連出家人都不信佛,你怎麼能教一般大眾信佛!沒這個道理。我們真的相信,不怕,佛菩薩保佑,護法神衛護,也許餓個一、兩餐無所謂,絕對不會餓死;挨一點凍,不會凍死,他一定會來。一定要有信心,這樣才叫學佛,這樣才叫真正信佛,你所需要、需求的因緣成就了一定會來。我這些道理章嘉大師傳給我,我對他老人家有信心,他不欺騙我。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艱苦,對章嘉大師一分錢供養都沒有,我沒有這個能力;他知道,不會怪我,對我非常好,非常慈悲、非常關懷。每一個星期我跟他見一次面,我那個時候上班有工作,星期天的時候去看他向他請教;每一個星期他給我兩小時,忙的時候給我一小時。如果我有一次、兩次沒去,他一定派人或者打電話來問我:為什麼沒去?是不是生病了?非常關懷,那個愛心讓你不能不去。   這是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不到是因為你有業障,你業障消除了沒有不感應。可是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去求,你用貪瞋痴求,佛菩薩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痴,佛菩薩不會幫助你造惡業。你果然是行善、是為眾生,佛菩薩感應道交;為自己不可能,絕對沒有感應。為自己如果有感應那是邪魔,魔促成你的欲,魔幫助你做壞事;佛菩薩不會幫助人做壞事,只給你善緣不會給你惡緣。由此可知,凡是助長我們欲望,助長貪瞋痴的,自己要有高度警覺是惡緣,不是善緣。但是人有這個緣沒有不歡喜、不墮落、不上魔的當,落入魔的魔掌,這個要有高度警覺心。所以年輕親近善知識,好,根紮住了,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高的警覺心。我們要想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衛護,就在這個地方學。再看底下經文:   【其母信邪。】   母親是外道。   【常輕三寶。】   這個罪業就重了。   【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他母親知見不正,煩惱習氣很重。大概也是看到學佛的人好的形象少,像法時期佛法衰,正法時期四眾弟子好形象多,像法時期好的形象就少;末法時期就更少,更是希有。所以末法時期,我們要真正能夠如教修行的話,諸佛歡喜比像法要加倍,龍天善神的護衛也是加倍,希有難逢。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緣,為什麼自己糟蹋自己?那叫真正可惜,造作罪業必定墮落。   她為什麼會輕慢三寶、毀謗三寶?實在講,我們出家人的形象不好。為什麼佛那個時代,佛的弟子在社會上受到國王、大臣,一切大眾的尊敬。什麼原因?我們要仔細想想。末法時期出家人走到外面,人家瞧不起你,輕慢你,在旁邊指指點點譏笑你,這又是什麼原因?我們能怪別人嗎?怪別人完全錯了,回過頭來想一想怪自己,我們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形象,不值得社會大眾的尊敬。裡面還有貪瞋痴慢,外面處處攀緣,所表現真的是迷信,引導社會大眾搞迷信,你怎麼能值得人尊敬?人家憑什麼尊敬你?人家尊敬你的也都是迷信,迷跟迷才相應,覺跟迷決定不相應。但是造作罪業,無論你是有意造、還是無意造,果報決定是有。不可能說,無意造就沒有果報,沒這回事情。你知法犯法,不知法你犯法還是要判刑,還是有罪;不能說是我不懂法律,我造作這個,犯法我就沒有罪過,沒這個事情,那講不通。所以婆羅門女的母親,墮無間地獄。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她這個女兒,這是孝女,她學佛明白道理,知道她母親在生前,不相信因果報應。『計』是心裡面想著,心裡面在度量。想想母親一生所造的業,將來果報在哪裡?善業一定得善果,惡業一定遭惡報,她想一想她母親造作的業重;毀謗三寶,這個業重。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這是為她母親修福。『於先佛塔寺』,「塔」是藏佛舍利的處所,供養佛舍利的處所是塔。「寺」是教化眾生的場所。寺的本意、寺的意思,《科註》註得很清楚,寺這個意思怎麼解釋?是嗣續的意思,我們一般人講後裔、延續,這個事業要永遠延續下去,這就叫寺。這個場所是續佛慧命的場所,所以稱之為寺。現在人對這個意思都不懂,看到寺,寺是廟,裡面鬼神搞迷信,他不曉得這個字的本意。從前皇帝下面辦公的機關都用寺,意思是他的帝王基業希望永遠繼續不斷傳下去。這個意思很好也很深廣,佛教學眾生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的事業要永遠相續不斷,這個場所是做這樁事情的,所以稱之為寺。   供佛,記住要用自己的財物,用別人的財物來修福,錯了,自己一點都得不到;一定要用自己的,不能用別人的。她沒有財力,把自己的家宅賣掉,得到這個錢『廣求香華。及諸供具』,到佛寺裡面來修供養。這種供養是形式,這種形式的供養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很多人都會。形式供養有沒有效果?要看他用心,表裡相不相應?表裡相應有功德,表裡不相應沒有功德。還有一些人供養是造罪業,不但沒有福,是造禍。哪些供養?到佛菩薩面前大修供養,求發財、求升官,佛菩薩面前許願,我要升了官、發了財,我再來還願,再來給你大供養;跟佛菩薩談條件、賄賂,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種供養不但沒有福,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保佑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一定拿一萬來供養你;佛菩薩哪有那麼傻,讓你佔九十九萬的便宜,哪有這個道理!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所以這樣的供養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會墮三途。不要看到人來修供養以為是好事情,不見得是好事情,你要去打聽打聽他的動機是什麼?你才曉得他是福還是禍。那個供養,又得不到升官,也發不了財,回頭過來就怨恨佛菩薩:這個佛菩薩不靈,我去供養,他沒有保佑我發財,就怨恨,再毀謗三寶,那個罪業就愈造愈重。我們看下面經文: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這是婆羅門女到寺廟裡面去供養供佛。佛不在世,這是像法時期,所以這寺裡頭只有佛的形像,塑的佛像;在佛像面前供養,佛像造得很莊嚴。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這是真誠,這些供具是外表,內裡面真誠的心,顯示表裡一如。供養一點物品,像我們跟人家見面,不管是生人、熟人,很久沒有見面總有點禮物,禮物不在多少,表敬意。表示我們對這個人沒有忘記,常常掛念在心,表一點敬意。供佛,而且是為母親修福,所以這個心更真誠、更懇切;誠就能感,佛就能應,就產生感應道交。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怨恨自己福報不足,沒有生在佛的當世,而生在佛的像法,佛已經不在世。如果佛要在世的話,佛是有大智慧、大神通,我要來向佛請教,我母親死了之後落在哪一道,佛一定告訴我,可惜佛不在世。心裡面有這個『私自念言』,不一定說出來,心裡有這個意念,顯示她的孝心,想幫助母親脫離苦難。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這一句是形容婆羅門女當時在寺院裡面,那種殷勤至誠懇切的願望,我們從這個句子裡面能體會得出來。多麼真誠、殷切的期望著,這個就能感。   【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誠則靈,感動佛來指引她。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這個『界』就是哪一界?十法界裡頭哪一界?六道裡頭哪一道?她得到這個感應非常感激,她不知道這個聲音從哪裡來的?也不知道是誰說的?所以她只有向空,音聲是空中來的,沒有見到形相,只聽到音聲。『是何神德』?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這是把能感之因說出來。這是個真正的孝女,至誠感佛,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孝感天地,所以感動了佛來指示她,滿她的心願。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知道這個音聲是佛的音聲,感動得五體投地的禮拜。這個禮拜用全身的接禮,所以拜下去之後肢節都受傷;拜得勇猛,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磕響頭,感動得至深。所以拜倒在地下就昏過去了,很久這才甦醒過來。一醒過來趕緊求佛,希望佛說出她母親生的地方。她悲痛到極處,『將死不久』,是悲痛到極處。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佛沒有直接告訴她,妳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而教她一個方法,妳照這個方法去做,妳一定會知道。什麼方法?念佛的方法。教給她,妳供養完了之後,妳快回家,回家去之後,一心執持名號,妳就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一心稱念,『端坐思惟』。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思惟」就是憶念,沒有說口念,用思惟這個意思深。我們一般念佛是有口無心,正是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最重要是心裡有佛,思惟才是真的念佛,他心上真有佛。   【時婆羅門女。 尋禮佛已。即歸其舍。】   聽到佛說趕快回去,這個供養儀式做完之後,趕快回家。   【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她回去真念,依教奉行,以真誠心一心持名,效果就現前了。『經一日一夜』,時間不長。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   這是定中見的境界。諸位要曉得,佛為什麼教她這麼做法?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她,妳母親在地獄?給諸位講,這樣告訴她沒用處,救不了她母親。怎麼樣才能救她母親?自己一定要修功德,妳才能教妳母親得度。一日一夜,她是專精,心地至誠,一日一夜得一心不亂,在所有修行法門裡這個法門最快,修其他法門要得到這個功夫很難。念佛法門容易,一天一夜。《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她一日一夜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證「念佛三昧」。諸位要曉得,念佛三昧有淺深不同,下品念佛三昧是功夫成片,中品是事一心不亂,上品是理一心不亂,她是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她自己就成菩薩了,她母親當然得度。她為什麼一日之功夫就能夠證一心不亂?是她母親的緣,她母親要是不墮惡道,她不是這麼精進,所以她母親就有福。母親幫助她,讓她這麼樣用功,一下就證到菩薩的果位,母親生天是這個道理。   佛要不教給她這一套,告訴妳母親在那裡,哭死了也枉然。佛不能度她母親,佛要能度的話何必要讓我們修行?不要修了,統統都得度,那佛是大慈大悲,佛不能度。她度她的母親,是她母親這個緣,她才認真修行,一日之間才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為什麼這樣真誠?為什麼這樣精進?是因為度母親那個心切,這個力量在那裡推動她,道理在此地,然後你才曉得佛門講超度的原理在此地。超度,那個超度的人心要是不真懇切,自己不能夠把境界往上提升,修行證果,被超度的人沒用處,他得不到。她一成菩薩了,她母親是菩薩之母,而且菩薩之母對這個菩薩有很大的貢獻,她當然從地獄生天,這一定道理。   所以佛門講超度,它有個理在。理不懂,以為念幾卷經就超度,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世間造很多罪業的人,造到最後自己也害怕,找幾個法師來念經、消災,超度。超度不了!沒用處。但總是做比不做好,還能找幾個法師念經、迴向,還知道自己有罪。但是要曉得這個方法效力很差,無濟於事,只能說是種一點點善根而已,得不到效果,像她這樣才能得效果。所以孝子要為自己過世的父母或者家親眷屬超度,要懂這個道理。請法師誦經超度自己一定要參與,為什麼?自己不熟悉儀規,不會念,跟著法師一起念。誰超度?自己超度,法師只是做助緣帶著你,你自己要真心懺悔,要契入境界,你超度的那個亡人真的得度、真得福。如果只把超度事情委託給幾個法師,自己還在那裡若無其事,這沒有用處,一點感應都沒有。   甚至於我那個時候是剛剛學佛沒有出家,也沒有皈依,才接觸佛法。有一天去玩,到寺院去玩,寺院正在做佛事,大概在超度他的父母。法師在外面念經,家人在裡面笑笑嘻嘻、歡歡喜喜在打麻將,我看了之後不是味道。好像什麼?好像父母死得好,好快樂,一家人一點悲傷的心都沒有。到要叫去拜的時候,法師說:來!你們來拜一拜。家人:好,趕緊去拜。回頭馬上又坐麻將桌上,那個不像話,現代人就是不懂禮,不了解事實真相,非常非常可憐,真是佛在經上講的可憐憫者,我們要體會佛這一句話的意思。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轉錄於淨空法師 地藏菩薩本願經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一集)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一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2-01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最重要的是心地法門。所以我們第一部一定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做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憤、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是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哪裡享?到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做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裡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瞭,可是我們就是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瞭,可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   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註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做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是前清靈?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註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   第一個部分:《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做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裡面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   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麼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的信心。所以第三部分是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   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麼樣的功德利益。   末後一個第五部分是講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裡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做為立論的基礎,這太好了!佛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裡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歷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淨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淨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說這一部大經。   在玄義中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裡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聖一法師在講記裡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做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的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裡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裡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裡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了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孳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裡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什麼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了。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佛告訴我們,真心裡面具足三德。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著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真的是佛教人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變」。心能現相,相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囉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在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的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是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不如念佛具足圓滿戒律、清淨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裡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倖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險道。這些論調表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是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是這麼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淨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的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不管翻譯的人是什麼人,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瞭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這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是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作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註《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大多數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裡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陋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是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採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就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淨土。淨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淨則國土淨,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讚歎、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的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也肯定。慈舟老和尚採取他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如果你有疑惑的話,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淨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這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裡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捨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就不會消滅,你傷害牠,牠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牠有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是什麼?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牠,也殺害牠。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牠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做,我們也曾經做過,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迴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你傷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別,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那就是「三德祕藏」,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法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的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裡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裡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哪裡來?無明怎麼來的?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麼含糊過去了。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裡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麼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裡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裡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但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裡頭真沒有分別,乾乾淨淨的。分別什麼?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也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麼?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都墮在兩邊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通了,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裡面,相對就是二,對立。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哪裡?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入不了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麼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裡面的。「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裡面的三德。為什麼叫「祕藏」?祕是好像很祕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祕,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說就是眾生不能明瞭、不能理解,稱之為祕密。而心性裡面確確實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裡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祕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裡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心地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麼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麼?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裡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裡面說,這三種淨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提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說食數寶」有什麼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麼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幹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聖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裡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麼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麼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牠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牠迷,牠變成這個樣子,牠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牠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牠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在十大願王裡面佛對牠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的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瞭、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淨」。所以常樂我淨,我們稱為四淨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裡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麼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麼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裡頭捨身受生,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麼?無心、無念,在佛法裡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從這兒做起,從這裡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瞋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瞋、不痴。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瞋痴在所有障礙裡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瞋痴。你無論怎麼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裡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麼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你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如果說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願」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願,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我們稱這個願叫本願。所以這個願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願」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願。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願」是從本性裡面發生的,這才是大乘法裡面講「本願」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願,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裡面建立的願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過去世中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願,這是從識心裡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後是從本性裡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願,本願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願,他這個願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願是這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願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這個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的願力很強,雖然一時糊塗、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裡面發的願,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願,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願一點的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轉錄於淨空法師 地藏菩薩本願經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集)st1\00003a*{}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集)  1999/7/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6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為大家介紹《感應篇》,這一篇全文雖然不長,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們依據《感應篇彙編》來介紹,它幾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詳細的註解、引證,是難得的一部好書。我每次跟諸位報告這個數字,就是《彙編》裡面所編的順序。第二十二段: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八個字,過去我介紹的時候,曾經編了一個科判,前面「正己化人」這是化他,化他裡面頭一句是總說,正己化人是總說,往下這再詳細列出科目。二十二段這是行仁,也就是說仁慈、仁愛如何落實,這裡面引用古人施政,「文王之政,不過曰,哀此煢獨」,言語很簡單,真正符合中國古時候的要求,簡要詳明。這四個字就將周文王治國的理念、目的完全說出來,憐憫這些孤寡老幼,使他們都能夠免除一些憂患苦難,頤養天年,這是仁政。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行仁政,這就是聖王;由此類推,地方的官員也要懂得這個道理,推行仁政。在我們佛法裡面,世尊教導從政的工作人士,佛經裡面有一部《仁王護國經》,這個在般若部裡面,《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過去我們也曾經講過、介紹過,這個治理國家、領導群眾應該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憐憫、救濟這些鰥寡孤獨、老弱殘障,沒有人照顧的,要特別加以憐愛,特別去照顧他們。在現在我們稱為社會福利事業、老人福利事業,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很認真的在推行。這些都是這一段裡面所說的。   接著它說,「夫子之志,亦不過曰,老安少懷」,孔夫子是我們東方大教育家,他教人什麼?也是教人這樁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教導我們這樁事。尤其是佛法裡面講因果,我們不尊敬老人,不愛護老人,不照顧老人,試問問我們自己會不會老?我們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輕人照顧,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經論上教導我們「深信因果」,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要能夠深深的體會。所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照顧自己,在這個裡頭最重要的是真誠心,這就是菩薩道。佛在經論裡面,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個原則,在佛經的名詞稱為六波羅蜜。一般在講經,只是把這六個名相粗描淡寫一下就過去了,讓聽的人聽起來似是而非,好像懂了,其實一點也不懂。這六個綱領說不盡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由此可知,它的意義深廣,尤其重要的要落實。   第一個是布施,對於這些沒有人照顧的老人,我們要特別關懷他,關懷是布施,愛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愛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誠心,布施清淨心,這一類的布施很少人說。只知道看到他沒有衣服穿,我們去買幾件衣服送他;他沒有吃的東西,我們送他一點糧食。沒有付出真誠的愛心,這個功德做得就不圓滿,不但是不圓滿,實在講沒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屬於福德,福德還不是圓滿的福德,圓滿的福德裡頭是有真誠的愛心,真正的布施照顧、慈悲救濟。他為什麼會受這些苦難?我們學佛的人清楚、明瞭,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兩種業力,一種是引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來投胎的,這是五戒,過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錯,我們憑這個得人身。雖得人身,每個人一生果報不相同,果報是屬於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我們這一生容貌,身體健康狀況,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條件的不同,是屬於滿業。這些鰥寡孤獨,他們的引業跟我們相同,都得人身,滿業不一樣。這個佛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他貧窮沒有財富,什麼原因?沒有修財布施,慳貪吝嗇,所以受貧窮的果報。他沒有智慧,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是前生沒有修法布施;身體不好、不健康、多病,沒有修無畏布施。我們從果要看到因,從他現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現在在造因,我們就知道他將來的果報。   這個道理說深很深,說淺也很淺,淺的道理與事實我們有能力覺察得到,深一層的,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實,我們初學的人體會不到。總而言之一句話,六道、十法界,乃至於佛法講的一真法界,都離不開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離不開因果的定律。我們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滿,你要修因。幫助別人應該以什麼為主?幫助他開智慧,要以這個為主,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護,真正幫助他離苦得樂,永脫輪迴,不再搞這些生死麻煩,你是真的救濟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給他穿,缺食送食物給他,你救他一時,你救不了永久。你幫助他這一生,他來生怎麼辦?佛菩薩幫助這一切苦難眾生,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所以佛家的教學是教人明瞭因緣果報,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狀況是什麼因緣造成的,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正、來改善,這是真正的救濟。不了解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斷惡修善他很難做到。不要說我們勸別人,人家不容易做,我們自己都發心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們有沒有天天認真在做斷惡修善?沒有,惡習氣還是天天在增長,沒有減輕。什麼原因?因果的道理沒有透徹。所以學佛不是個容易事情。   我學佛在一般人講很幸運,緣殊勝,遇到的緣好。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老的長者朱鏡宙老居士,我那個時候是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歲、七十一歲的樣子,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學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訓》,從這裡下手好,這是從因果下手。我念了幾十遍,深信不疑,從深信因果上紮根,然後就曉得毛病習氣要改正、要斷。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後果不堪設想,能夠把這些毛病習氣徹底改過來,前途一片光明。《了凡四訓》的落實就是《感應篇》,雲谷禪師送給了凡先生的功過格,功過格依什麼來定的?依《感應篇》定的。所以《感應篇》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因緣果報的落實。我們在《四訓》裡面看到,他在寶坻做縣長的時候,推行的是仁政,就是此地所講的,自己生活特別節儉,以他的俸祿來幫助這些孤寡貧窮。收養這些孤兒,天資聰明的請老師來教導他,稟賦遲鈍的幫助他們學一些技能,使他長大的時候,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可以獨立,這才是真正的救濟。   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所做的布施,純粹是法布施。《普賢行願品》諸位都念過,《金剛經》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講較量布施,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經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麼道理?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只不過養身命而已,與慧命不相干。養身命,你得一生豐衣足食,物質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這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經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瞭、真正通達,的確轉境界,確實可以幫助你超凡入聖,永脫生死輪迴,這大布施,怎麼能比得上?我們今天學佛,現在諸位同修都知道,這個世間有災難,昨天還有人問我,問我這個災難是真的嗎?有沒有方法避免?方法有,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這個災難。什麼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現在在人間要受災難,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了,這災難與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羅漢的境界、辟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難,你怎麼會受這個災難?所以我說我們生在這個世界,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未嘗不是好事。沒有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我們還因循苟且,還想著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慢慢來。現在遇到這個事情知道不積極認真努力不行,這屬於逆增上緣,能夠把我們的境界在短時間加速度的向上提升,這是好事情。   我們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裡?執著放不下,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是累贅,如果能把這些東西放下,提升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堅固的我執。這種堅固的執著,就像冰一樣,冰凍,中國人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現在堅固的執著,是無量劫來的冰凍。我們都知道,冰凍不是真的,遇到暖氣它就化解了。暖氣是什麼?智慧,智慧一開就化解,今天大家堅固的執著使你智慧不開。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沒有智慧你決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幫助你開智慧,智慧又幫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薩道裡面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他們用的什麼方法?就是這麼個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真幹,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多少。當你做到的時候你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這兩個方法永遠在輪轉,在相輔相成,把我們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縱有智慧,你的智慧停在這個地方,不會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斷的放下,你也就會不斷的增長智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今天在社會上,這個世間苦人多!古時候有兩句話說,「歲時春日少」,在一年當中好風光的日子不多,「世間苦人多」,我們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沒有兩樣,我們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們也有像他那種日子,過去有,將來還有。我們在過這個日子,希求別人幫助,希求別人憐憫;我們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憐憫心,不生幫助的念頭,我們受苦受難也沒有人理會,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間苦難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平等盡心盡力伸出援手去幫助。這是你真正覺悟,你真正明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法。轉錄於淨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六集) 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六集)  1999/7/15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56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化他,總說義趣是:   【正己化人。】   註解裡面說得很好,「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許多功夫,化人有許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這些話都說得非常肯定,要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幫助別人就非常困難,當然會遭遇到許多的障礙。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事與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夠得到大眾的尊重。不但大眾對你尊重,鬼神也對你尊重,冥冥當中自然得到擁護,更能得到諸佛護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想學,很願意學,為什麼學不來?學不來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都是被這樁事情障礙住,所以要想自己這個心行得正,必須要把這些障礙捨掉。可是有些同修說,我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說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沒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的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點難處都沒有。   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既深又廣,很難明瞭,所以佛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尤其是專說這樁事情,就是《般若經》。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佔二十二年,幾乎佔全部時間的一半。用這麼長的時間,苦口婆心,只有一個目的,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修行菩提道上就沒什麼大障礙。菩提道是個什麼道?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我們生活在朗然大覺之中,對人、對事、對物都不會迷惑顛倒,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種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活動就是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我們學佛目的也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們,這個觀念就錯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當然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也就是說對人生的看法,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智慧。有了智慧還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麼?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功夫,必須要克服。煩惱習氣無始劫來養成的,儒家講習性,習慣成自然,習性。這個習性很可怕、很麻煩,很不容易斷掉。可是要不斷掉,雖理解了也沒用處,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三惡道怎麼去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觀念、這些行為是墮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捨掉,這才不會墮三惡道。可是幾個人能消除得了?為什麼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就自自然然生起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這個麻煩可大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這一句話說得好,一定要做一個轉變。在功夫上講要轉惡為善,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從行為上轉起。以往我們念頭是為自己,行為都是為自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一切眾生想,世間可憐的人太多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可憐?沒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積德,惡因感受的果報,雖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們看到了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釋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班學生,不是不能過一點富裕的生活,他辦得到,輕而易舉。他是王子出身,國王大臣是他的護法,物質上要什麼樣的享受,對他來說都不是困難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去托缽?為什麼去過那麼清苦的生活?沒有別的,無非是想省一口飯,給那些沒飯吃的人,幫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幫得到?給諸位說,真能幫到,減損自己的物質受用,幫助那些缺乏的人。這個心我們就沒有,那菩薩行當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這個心,這個心是純善之心,純善之行,所以感動天龍善神都護持,一生當中教化眾生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有真正的功夫。   我們今天在物質上的受用,以飲食來講,三餐飯還不飽,還要以零食來補充,這是什麼原因?這身體是業障身,心有業障,身也有業障。飲食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不斷的在運作,運作需要能量補充,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業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補充少了他就會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的,他工作一樣正常。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裡?學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常講胡思亂想。修行人跟一般社會大眾比,心地總比較清淨,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他補充就少。世尊為我們初學的人示現,教我們把一切憂慮、牽掛這些煩心的事情放下,因為那都是不必要的,那麼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漸就減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夠了。這一餐不吃也沒有關係,也照樣的去運作,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心非常清淨,妄想雜念幾乎沒有了,他的能量補充,一個星期托缽一次,也就是一個星期吃一頓飯,他那一頓飯一個星期夠了,那個養分足夠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羅漢的心還要清淨,半個月托一次缽,兩個星期吃一頓飯,他夠了!實在講佛與法身大士,他們要不要飲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斷掉的。佛陀在世是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的,要是在他那個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斷掉。完全斷掉,我們凡夫看了做不到,那還得了嗎?所以告訴我們,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夠了!修清淨心重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用禪悅、用法喜來滋養你的身體,用清淨心,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這都是行門上的功夫。   這個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鍊清淨心,鍊清淨行,清淨心、清淨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頭要斷掉,常常保持正念現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這是正念。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不知道念佛的好處,我們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處,也能夠學習效法我們念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事說不盡,但是只有一個目的,最後誘導他念佛,這個目的是純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目的。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寬宏大量,要認識大體,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情欲。隨順自己的情欲就是隨順煩惱,你會做錯事情,佛家講你會造業。   所以在日常初步功夫,我們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斷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毀譽,遭到別人毀謗,或者是有人對你的讚歎,毀譽不動心,你的心慢慢就會清淨。沒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沒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認識。古人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清淨?你的心不清淨,你的淨業就不能成就。我們希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早一天親近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條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效果在哪裡?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心裡面才有雜念,「阿彌陀佛」提起來,雜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妄想雜念不起來,你功夫成就,你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斷,功夫當然不得力。   有人問,學教也分心,是不是雜念?學教要為自己名聞利養是雜念,學教是為光大佛法、普度眾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為自己,我為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正念現前。如果為自己名聞利養,那是輪迴的念頭,講經說法還是造輪迴業,是輪迴業裡面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沒有分,那到哪裡去?惡道裡面去享福去。總之弘法利生是修福,過分重視自己的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畜生道裡享福,餓鬼道裡面享福,這個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   諸位想想,安世高當年他的同學宮亭湖的龍王,畜生道,蛇身。他造的什麼業?他是出家人,明經好施,佛法的道理通達,又喜歡布施,自私自利沒放下,托缽托的這一頓飯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裡面不太舒服,就造這麼個業,來生墮畜生身。畜生,福報大,他明經,他有智慧,所以墮畜生身去做龍王很靈,靈是他有智慧。福報很大,一千里內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養他,福!他喜歡布施。苦不堪言去當龍王。安世高去度他,給他講經說法,勸他回頭是岸,安世高傳記裡頭寫得很清楚。小小不如意、不滿意,明經好施還要墮三途;我們今天經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氣比他大得多,你將來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決定不如他。所以想想這些事情實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頭,就不敢起個惡念,不敢有惡的行為。所以傳記多讀有好處,能夠時時刻刻警策自己,勉勵自己。轉錄於淨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 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四集)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四集)  1999/7/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54   各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在一千多文字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忠孝友悌。】   就是這一句,這一句可以說是全篇的核心,關係非常之大。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這一句。出家人修行、開悟、證果,作菩薩、作佛,關鍵也在這四個字。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我說過太多次,聖賢人的目的、願望無非是希望一切眾生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可是一切眾生族類果報不相同,這些差別從哪裡來的?是從他過去、現前的因行不相同。所以從果上我們能看到因,從因上能看到果,這個人就有智慧。這樁事情要真正達到目的,政治做不到。所以釋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分,政治可以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做國王,他知道政治達不到。武力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們在經典看到,釋迦牟尼佛年輕的時候武藝高強,他可以做將軍,可以做統帥,他放棄,他知道這個事情武力達不到。現在人講經濟,講科學技術,統統做不到。唯一的方法,能夠收到好效果的,只有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選擇社會教育這個工作,一生一心一意來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釋迦牟尼佛是這麼一個人,我們要認識清楚,他的雄心大志,是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他選擇這個工作。   今天在現場許多的老師們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者,這個工作非常偉大,今天世界上認識它的人太少了。我聽到有些同學告訴我,現在老師不好做,學生不好教,這個問題我曾經也談過。現在師道衰了,可以說已經沒有了,孝道沒有了,孝道沒有,師道當然就沒有,因為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知道孝親怎麼會尊師?這不可能的事情。古時候一個好的弟子,是要父母跟老師密切合作,才把這個幼苗培植起來,使他將來成為社會棟梁之材。我記得我自己大概是在七、八歲的時候,第一次上學,那個時候還有私塾,不是學校,私塾設在一個祠堂裡面,一個老師教大概二十幾個學生。我父親帶著禮物供養老師,在它那個大堂,大堂就是祠堂裡面的大殿,當中供養的供桌有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神位。父親帶著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先向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禮。行禮完畢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的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也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然後奉上禮物,把小孩交給老師。家長對老師這樣尊重,老師要不能把小孩教好,怎麼對得起家長?這個禮節現在沒有了。   我在台中,李老師曾經開了一個班,叫內典研究班,這個班上八個學生,他自己是這個班上負責人,請了五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之一。開學那一天,李老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家長,給我們這些做老師的頂禮三拜。這家長不懂,李老師代表家長。我們不敢接受,不敢接受也不行,依教奉行,他叫我們端端正正坐在那裡,只好坐在那裡讓他拜三拜。受這種隆重的禮遇,要不能認真教學,那就是罪過。現在沒有了,現在聽說什麼?老師管教學生,家長還要告狀。所以這個世間有極大災難要現前,這是什麼?真是宗教家所講的上天的懲罰,上帝的懲罰。我們在預言裡面看到,它說人家看到將來在這個世間上,許許多多人死去,七個月都埋葬不盡,這果報從哪裡來的?不善的因。   國家,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古代,國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教學,《禮記》裡面的「學記」,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是古老的教育指導方針,裡面很清楚、很明白的寫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統治這個國家,領導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學。一個家庭也是如此,家庭裡面什麼最重要?教學最重要。人如果不能接受聖賢教育,實在講跟禽獸有什麼差別?比禽獸還狠、還要毒,獅子、老虎,大家看到,吃飽之後跟小動物相安無事,這個小動物在牠周邊走來走去,牠理都不理。人不一樣,不吃也要殺牠。所以人一定要接受教學,要接受教育。在現前這個時代,能接受的,要盡心盡力教導他;不能接受的,那沒有法子,我們也少找麻煩。   儒家的教學目的是教人作聖作賢,佛家教學的目的是教你作佛、作菩薩。佛家的教學,自始至終,實在講就是三樁事情,第一樁事情教人斷惡修善,第二樁教人破迷開悟,第三教人轉凡成聖。什麼叫聖?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因緣果報的事理,這個人就叫聖人。所以聖跟印度的佛這個意思完全相同,佛是個覺悟的人,聖是個明白的人,明白就是覺悟,覺悟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太深、太廣,不是學得的,學不到的,學,你一生所學的有限,要怎麼樣才能得到?要悟得。所以世出世間的教學都著重在開悟,不僅僅是佛家講要開悟,儒家教學也講開悟,這不悟怎麼行?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開悟?煩惱覆蓋,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不能開悟。佛菩薩教給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開悟,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處,放下兩分就有兩分的悟處。這個東西是障礙。覺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來的,為什麼我們要堅固執著?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我執,有我就有私,有我就有欲望。私心是迷惑,欲望是罪業的根源,你造罪業了。   佛教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學佛的佛弟子,都要擔負起社會教學的工作,這個很了不起。佛法要普度眾生,要救苦救難,怎麼救法?教學!出家,這就像社會上選擇了這個行業,我們必須要有專業的精神,推動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不分種族,不分地區,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教學。還得要自己以身作則,為社會廣大群眾做一個好榜樣。特別是在《華嚴經》上,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虛空法界形形類類千差萬別,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你看看佛都能夠圓滿教導他們,讓他們個個都能夠破迷開悟,個個都能夠作聖作賢。並沒有破壞他們的族群,並沒有障礙他們的宗教信仰,也沒有絲毫損壞他們的文化,只有幫助他們,更廣泛的美化他們的生活,善導他們的文化,所以他成功了。憑什麼?真誠的心,佛家講菩提心,真心待人,真誠接物。中國老子也說,別人以善心對我,我以善心對人;別人以不善心對我,我還是以善心對人。別人信我,我信人;別人不信我,我還是信他。所以聖賢人教導我們,我們要有誠意、有善意,純是愛人愛物之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對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諸位在佛經上仔細觀察,佛是不是這樣做的?這是佛的行誼,佛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所以我們四眾同修,不僅僅是出家,在家同修也要做,認真努力去做,才能挽救這個社會,要以身作則。   我現在在中國辦了十個中學,十個中學都叫「慈光中學」。你們從台灣來的知道,我在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我在中國大陸建十個慈光中學,紀念李老師,學生報老師的恩。我在貴州銅仁,是我小時候念書的地方,我念書那個時候是國立第三中學,校長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別號叫慶光,我在銅仁建一個「慶光中學」,紀念我的校長。我為什麼這麼做?今天學生對老師忘恩負義,我們怎樣教導尊師重道,念念不忘師恩?我們做出形象給大家看。我接受方東美先生的教誨,我在方老師的家鄉安徽桐城,桐城只有一個中學,我給它建立一個「東美電腦教室」,送他們學校一百台電腦,建一個電腦教室,紀念方東美老師。在山東濟南的山東大學,我給它建一個「李炳南電腦教室」,還給它建立一個對民眾開放的閱覽室,紀念李老師。教我書的老師,現在還有一位還在人間,我逢年過節都問候,也都有供養,這是我在南京念書的時候我的級任老師。這一次我想到了,我在南京母校裡面也建一個電腦教室,送一百台電腦,這個教室就用老師的名字,我老師叫涂世澤,「世澤電腦教室」,尊師重道。現在世間人把這些事情忘掉了,所以這個世間會有大災難。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個社會成什麼社會?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痛心。我們全心全力想到,統統要做到。在中國大陸建立學校,要希望政府幫助。上一次陳大使到這裡來訪問我,我當面請求他,希望我這幾個願望能夠讓我趕快落實。現在這兩個電腦教室,這一、兩個月當中就落實了。   所以我們教的是什麼?教忠、教孝。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講經說法,也不過是『忠孝』二字而已。這兩個字,實在講認識的人愈來愈少,能夠做得到的人更少。所以我們要教,要努力的去講解,深入的去講解,還得要做給別人看。『友悌』這兩個字包括在孝道裡頭,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特別要拈出來?教我們行孝的方法。孝從哪裡做起?從愛、敬做起,「友悌」是對家人。孝這個字,在中國製造文字的原則來說,它屬於會意,這中國古時候講六書,六個原則。這個符號是叫我們看到,體會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這叫孝。這個意思很明顯的啟示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正是佛家所講,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整體,這是這個符號象徵的意義。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面所講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法性,哲學裡面講的宇宙人生的本體。   從這個認知裡面才真正生出來愛心、恭敬心,剛才我說的,真誠心、至善的心、博愛的心,無私無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的心願,都是從孝心裡頭生出來的。你不認識、不懂,所以佛勸你發菩提心,你的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原因在哪裡?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你的心怎麼發都沒有辦法發出來,你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曉得;真正明白、知道,菩提心自然發出來。菩提心發出來就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好德好善,王陽明講的「良知良能」。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沒有條件的,不希求任何報酬的。所以佛從事的教育是義務的教育,不接受報酬的,有報酬人家懷疑,不希求報酬,人家才尊敬,你教我是真的,這無條件的。   我們要想佛法興旺,真正能拯救這個世間,我們要不認真向佛菩薩學習,做不到!所以第一個要把自私自利那個念頭連根拔除。在過去留一點,你還能有點成就;在現在這個時代,留一點點都不行,時代不一樣了。也就是說我們面對這個環境,惡化到了極處,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要不是以極清淨的心,沒有辦法幫助這些眾生。我們面對著這些,佛家講面對著要度的這些眾生,比過去那個時代要困難太多。所以我們今天在品德、學問、智慧、善巧方便,如果不能超過古人十倍以上,做不到。我們能不能超過古人?完全在自己一念,自己肯犧牲就能超過。犧牲的什麼?犧牲的妄想分別執著,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個學生起家的,我們今天也不求多,能有五、六個志同道合,就能把佛教再興旺起來。要怎麼做?學釋迦牟尼佛,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原始的生活,遊化世間,就能收到效果。所以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不是為自己,為苦難眾生,死也為苦難眾生,沒有自己。有一絲毫好的念頭為自己著想,你是凡夫,你不是聖人,你不是真佛弟子。《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要捨離四相。使自己的心真正達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在外表表演的,是真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佛弟子,這是真實教誨,對自己、對眾生、對社會真實的教誨,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所以同學們,你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在講台上兩個小時盤腿做不到,那怎麼行?拼命也要把它做到。心清淨,心定了,就不難!難,還是在妄想多,還是在欲望多,這是大障礙,不但障礙修道,而且還把我們送到三途,送到地獄。所以愛欲、嗜好不能夠不捨,要捨得乾乾淨淨,生活隨緣,絕不攀緣。諸位在此地學成之後,遊化在世間,最好能夠恢復托缽,晚上去住大樹底下,住小帳蓬就好,現在帳蓬都很考究、很輕巧,住帳蓬。智慧開了不要書本,為眾生講經說法也不需要預備,都丟得乾乾淨淨。釋迦牟尼佛當年一本書都沒有,孔老夫子也是一本書都沒有,要這個東西幹什麼?所以現在好好的讀,好好的學,一定要開悟,大徹大悟之後,自性裡頭智慧就是圓滿的佛法。希望諸位同修要認真、要努力,時間非常寶貴,一分一秒都不可以空過。轉錄於淨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二集) 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太上感應篇  (第五十二集)  1999/7/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52   諸位同學,大家好。最近這幾天,我們讀到《感應篇》「忠孝」這兩個字,講了不少次,《彙編》裡面對於這兩個字,註解、引證也用了很大的篇幅,這是有道理的。這兩個字人人都會念,人人都會說,可是這兩個字真正的含義,認知的人並不多。如果真正明白,他一定能夠做到;他做不到,就是對這兩個字不認識,或者是說認識得不夠透徹,這是事實。古人所說,尤其是佛法,「知難行易」,行忠、行孝、盡忠、盡孝不難,對於忠孝這兩個字的意義徹底的通達明瞭,那就太難了。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諸佛如來為法界眾生所說無量的經論,總歸納起來也就是這兩個字。可見得這兩個字的含義,真正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裡能夠說得盡!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就是為我們提示綱領而已,我們必須從這個綱領當中去體會、去認知再認知,然後肯定就能夠依教奉行。   孝這個字就是佛家講的心性之全體,《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的一個符號。從這個字我們能夠體會到它所表的意思,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誰能夠認識?在佛經上面講的法身大士。為什麼他能夠認知?因為他證得法身。什麼叫證得法身?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個肯定就叫證得法身。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給諸位做了報告。我們跟一切眾生當中,還有許多的矛盾,有許多的誤會,有許多的衝突,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哪裡會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就好比一個人生病,生病是什麼?佛家常講四大不調,這個人生病了。我們與一切眾生不能調和,法身生病;與一切眾生調和,法身健康。   障礙法身調和是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在講席裡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你有這些東西,所以就四大不調,法身不和。因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我們世間人所講的良心,真純的善良,我們違背了,違背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罪業就感召輪迴的苦報。果報怎麼現前的?佛說得好,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思惟善,果報就變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就變善;思想惡,你的生活環境就變惡。我們所處環境的順逆、善惡不是別人做主宰的,是自己,與別人不相干,自己要負責任,不但對自己負責任,還要對一切眾生負責任。世間讀書人懂得,讀書明理,學佛修行人懂得。可是今天讀書人也不懂,修行人也不懂,這個原因在哪裡?讀書人沒有讀聖賢書,修行人沒有懂得佛菩薩的教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哪有不造業的道理?   我們前面跟諸位講過孝順,順怎麼說法?古德講得好,是要順法性,不是順人情;要隨順智慧,不隨順煩惱。孔老夫子特別舉出舜王給我們做一個榜樣,舜王的心目之中,就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沒有兩樣,心目當中所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人家懂得孝、認識孝,皆是諸佛如來,一點都不假。為什麼都是諸佛如來?唯心所現,心是如來,如來所現的,哪有不是如來的道理?古人的比喻說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這才明瞭,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全是諸佛如來,凡夫只有我一個。再說得粗俗一點,世間所有一切人,人人都是好人,不好,不好就是我一個,我做人做得不好。舜常常反省,天天改過,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所以他們能夠在一生當中成大聖大賢,一生當中圓成無上菩提。沒有別的,就是這麼一個認知而已,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學忠、效忠、盡忠。忠就是中道第一義,八正道的正思惟、正語、正業,那個正就是中的意思。中就正,偏就邪,就不正了。用心要用中,儒家教人「誠意正心」,誠意是孝,正心是忠。所以人唯有誠其意之後才會用中,儒、佛教學的中心就在此地。   可是我們現前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分別執著放不下,煩惱習氣太重,關鍵還是我們常講的,不肯好學。所以你沒有能力克服你的煩惱,沒有能力克服你的習氣。如果你真正好學,你一定能夠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別人罵我,他沒有道理,我有理,人家罵我怎麼辦?合掌,恭恭敬敬在聽,阿彌陀佛,在聽他的教訓,有耐心的聽,看他能罵幾個小時,他能不能罵兩個小時,罵二十個小時,罵兩百個小時?他能罵多少,我就在那恭敬聽,沒事!罵不還口。罵完之後過幾天他會向你道歉,調和了,問題解決了。他要打你,趕快躺在地上讓他打,我告訴你我就是這種人。我過去年輕的時候人家罵我,我恭恭敬敬,那個時候沒有學佛,立正站在那個地方聽他教誨,罵上半個鐘點,他罵完了,再罵不下去。我在我那個團體裡面考績第一,品德第一,怎麼來的?那些罵我的人把我捧起來的。他要不罵我,我們的長官哪裡曉得我還有這麼修養、這麼好,還給我第一。所以我那個第一是他們幫助我拿來的,我感謝他、感恩他。真的,三天之後他來向我懺悔、道歉。不能回,一回的時候兩個都開除,兩個都不要。所以人家打我,躺在上面讓他打,打幾下之後他手就打不下去了。必須兩個人打架才打得起來,一個人打,一個人不還手,打不下去,旁邊還有好多人看他。人要好學、要聽聖賢的話。五十三參裡面歷事鍊心,你不經歷這些事你怎麼能磨鍊你的習氣?怎麼能夠降伏煩惱?這是懂得用中。這一段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我們的介紹也就到此為止。   裡面提出小不孝跟大不孝,是什麼原因?原因非常多,非常複雜,這個地方所提的幾點也值得我們做參考。他說小不孝是不良的習慣養成的,第一個是從小父母嬌生慣養,養成他一種悖逆的個性,這個不能說沒有道理。父母寵愛,要什麼給什麼,樣樣都滿他的意,到將來有一天不能滿意,麻煩就來了。所以兒女要從小栽培,從小要曉得怎樣教養,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要讓他能有所體會,決定不能夠驕縱,合理的要給他,不合理的決定要限制他,現在做父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不多了。第二個是習慣,古人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要養成他好習慣。小的時候養容易,已經染上壞習慣,要他改過來太難。這是我們對於兒童教導疏忽的地方,沒有注意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儒家的小學懂得這個道理,佛法初出家五年學戒,也是培養好習慣。可是現在這些都沒有了,儒家、佛家都見不到,我們的毛病習氣天天在增長,念佛、參禪、學教都不管用。上台會講經,下台一樣照舊犯過,什麼原因?習慣成自然,這個習氣不容易克服。第三個是縱欲,欲望沒有止境,不能夠知足常樂,這第三條也可以說不知足。第四個是忘恩記怨,這種人怎麼能夠盡孝?怎麼能夠行孝?小不孝有這四個原因。   這四個因素讓我們一生生活在嚴重的罪惡之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是生活在罪報之中。現在這個社會,走到任何地方都人心惶惶,大家都心理上有個預感,好像世界末日要到了。世界末日要怎麼度過?宗教家教人懺悔,教人要信上帝,要懺悔,要改過。他這話說得沒錯,但是含義很模糊,模糊不清,所以效果還是不容易得到。信上帝,什麼叫上帝?怎麼個信法?我們在前面講過,天心正直無私,由此可知,正直無私就是信上帝。我們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那就不信上帝,你沒有改過,你沒有懺悔,這個災難你還是度不過去。所以認識忠、認識孝,能夠學忠學孝、盡忠盡孝,這世間哪裡會有災難?災難就能夠消除。中國人常講的「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什麼人能做到?孝子能做到,忠臣能做到,在歷史上這些公案太多了。   為什麼忠臣孝子能做到?忠臣孝子的心是純善之心,純是愛護一切眾生之心,純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惡劣的環境自然它就變過來,境隨心轉,就是這麼個道理。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所以是有理論依據的。我們明理,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法,就知道應該怎樣化解眼前的災難。一個人明白,一個人認真去做,這一個人災難沒有了;大家都明白,大家都肯做,這共業的災難就沒有了。水災是貪心,貪心增長是洪水;瞋恚這是火,火山的爆發,核武器的爆炸,那都是屬於火災,瞋恚變現出來的;愚痴是風;我慢、不平這是地震,什麼樣的念頭感什麼樣的業報。所以我們真正能夠依照佛的教誨,修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處事待人接物,我講過,禮讓、忍讓、謙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這叫學佛,這樣才是過佛菩薩的生活。所以一定要回頭,一百八十度的回頭,我們才能救自己,才能幫助別人。轉錄於淨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 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七集)st1\00003a*{} table.MsoNormalTable {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太上感應篇  (第四十七集)  1999/7/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047   諸位同學,大家好。「忠孝」兩個字是講了很多,意思實在是講不盡,《彙編》裡面有一段說到,「大孝便是順親養志」,這一段講得很好,我們應當認真努力的去學習。古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天地同根,萬物同體」,這兩句話原本是出於老子《道德經》。這個境界跟《華嚴》所說的完全相同,就是「佛知佛見」。我時常給人家寫字,我寫的是「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就叫做「入佛知見」。老子這兩句話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這是孝道,這是真正認得孝、明瞭孝。以這個心對一切眾生就是佛心,從這個心裡面生出來的思想、行為是真正的菩薩行。所以這個地方講到順親養志,是從這個觀點來說的,決定不是凡夫的概念。凡夫所想的,怎麼樣養親,怎麼樣養自己的志,都太渺小了,總是擺不掉自私自利,哪裡懂得這些大道理?可見得聖賢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這個源我們講源頭,比喻水源,發源之處,就不一樣了!養親,親是什麼?是佛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怎樣能夠養父母的真心本性,這是佛菩薩的盡孝。   父母是凡夫,在迷,怎樣以善巧方便觸動他、幫助他覺悟,這是真正圓滿的大孝。所以這個順是順性,不是順情,在情裡面,佛家常說,儒也講,通情達變。中國講孝道,孔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孝,行孝、盡孝,認為是行孝、盡孝最好的榜樣,他所做的是幫助父母覺悟。所以父母對待他,在別人看起來,那是惡劣到極處,處處要置他於死地;而他看父母是大聖大賢,是真佛、真菩薩。他們兩方面看的為什麼這麼不同?舜王是從體性上看的,從心性上看的,從心性上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所以佛經上講,菩薩成佛的時候,看大地眾生皆成佛道,就是這個意思。而舜的父母是隨順自己妄想、煩惱、習氣看眾生。所以兩個人看法不一樣,一個是從心性理體上觀察,一個是從煩惱習氣上看人。所以舜能通權達變,父母責罰他,能忍受的接受責罰,不能忍受的逃避。不是說不能忍受的也要責罰,那你被父母打死了,活該,你冤枉死了,你大不孝,這個地方就通權達變。能忍受的忍受,不能忍受的避開,盡可能去找機會啟發父母。他的父母果然覺悟了,果然明白了,果然成了大聖大賢,這才算是盡孝,才算是順親。   現在我們要順親,父母貪心很重,你要賺錢,要賺大錢,要做大官,要貪污。好,你都隨順,你隨順將來墮地獄,你父母也會墮地獄,這不是順親。讀聖賢書,學佛菩薩,沒有別的,只是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人明白了就不會做錯事,不會有錯誤的念頭,這叫順親。懂得順親,將順親的理論、方法推而廣之,恆順眾生,那就是普賢行,在恆順眾生裡面隨喜功德。這兩句話,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舜王做到。我們在歷史記載裡面,讀大舜這一篇記載,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他怎麼不是諸佛菩薩到中國來應化的?他一生的行誼就是普賢菩薩十願。普賢菩薩修行這十個原則,他每一條都做到,而且做得那麼圓滿。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往往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做出許多的惡業,可是諸佛菩薩依舊是那麼慈悲來教化我們。順親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懂得之後就曉得如何恆順眾生,如何能夠圓滿菩薩行,能夠修成菩薩道。   說到養志,儒家教人立志,佛家教人發願,發願就是立志,立志不是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它這個地方這一句話說得好,「養其徹地通天胞民與物之志」,這句話現在人讀了意思很難懂得,我們把它換句話來說,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就是要養成為法界一切眾生盡忠盡孝服務之志,就是這個意思。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以助人為快樂之本,佛是這麼教導我們,儒家、道教也是這樣教人。不懂這個意思,你的志跟願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錯誤了。可是順親養志從哪裡落實?《大學》裡面說得好,《大學》裡面教給我們落實的綱領,從「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家講的發菩提心。可是我們菩提心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有障礙,必須要去除障礙。這個去除障礙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驟的。所以要落實,頭一個條件就是真誠,要想真誠必須要格物,物是什麼?物是欲望。我在講《地藏經》的時候,跟大家說出,欲望有兩類,一個是愛欲,一個是嗜欲,嗜欲是你嗜好,你能把這兩種欲望捨棄,這叫格物。欲望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間一切善法。   你看看佛給我們講世間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間善法,它有個根源,根源是什麼?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你還有貪瞋痴,你縱然做出來的善,這個善是偽善,不是真善。你能夠欺人,你不能夠欺騙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騙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斷煩惱,儒家講格物,格物就是斷煩惱,格是格鬥,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戰勝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煩惱,是這麼個意思,這是佛法講的斷煩惱障。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障礙,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講致知,致知是要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現前才能夠把所知障捨掉。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講求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禪定。我們念佛用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修禪定。禪定的目的是什麼?破煩惱障。心清淨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   我們今天用功的方法是雙管齊下,念佛堂著重修定,講堂著重修慧。但是我們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把愛欲、嗜欲斷掉,所以怎麼修,修一輩子,外表是很像,實質上內容沒有,我們的過在此地。修行修了這麼久,功夫還不得力,你還不反省嗎?好像我們生病,請一個大夫來診療,我們在吃藥,藥吃了很久,病沒有起色,你還不覺悟嗎?一定是藥吃錯了,診斷有錯誤,病沒有起色,趕緊去換個大夫,我們人都有這種常識。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樣,這個時候應該細心去檢點觀察,我們的毛病究竟在哪裡?把毛病找出來,把毛病消除掉,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這就好像吃藥見效,有效果了。   二障一定要斷,斷不是那麼簡單,不是那麼簡單怎麼辦?分分斷,儒、佛都是這樣教給我們。斷一分煩惱開一分智慧,斷兩分煩惱開兩分智慧。聖賢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薩也是凡夫成的,他們怎麼能成就?分分斷,每一天就是在幹這個事情。所以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這就是功夫,這就是進步。這也就是當年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間凡人享受不到的。煩惱輕,智慧長,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過什麼樣的生活,富貴的生活也好,貧賤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麼身分,你在社會上有地位也好,貧窮下賤也好,那個不礙事,你都能過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在安樂的生活。這是過聖賢人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我們養志要養這種志。   所以能順、能養,它的根源都是在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認知,在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佛性、法性的認知,然後你才能做得到。可是這個認知得來就不容易,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借重他的經驗,借重他的修持,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認知而已。功夫只要得力,不必要很高,就能夠生死自在,前途一片光明。這是我們看過去修行人,許多記載裡面得到的訊息,得到的結論。他們能有這個成就,我們不能落在他的後面,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再搞第二生,這個身在六道輪迴裡面,這一次是最後身。我們要養這個志,認真努力奉行,使我們這個志願得到究竟圓滿,這叫大孝。自己會養,也能幫助別人養;自己能順,也能幫助別人順,自行化他,這是大乘菩薩道。《彙編》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精彩,《感應篇》的文字是道教的,這裡面的註解是佛教的、是儒教的,真是三教合成一體。這是一本好書,印光大師一生推崇,希望用這個書來化解現代的劫難。我們真正想能夠在這個劫難當中,逢凶化吉,遇難成祥,這本書是保證。可是你一定要理解、要奉行,才能夠達到消業障、消災難的目標,做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礎。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轉錄於淨空法師 太上感應篇 註解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個好習慣 要皺紋慢點報到7個好習慣 要皺紋慢點報到 日期:2010/07/10 文/張宏嘉皺紋是歲月歷練的痕跡,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希望愈晚見到它愈好。對於皺紋的成因有所了解,才能減緩出現的速度及減少它的深度。英國皮膚科學期刊研究122位10歲到72歲的女性,長達8年的縱向研究證實:動態皺紋只會在動作時出現,但隨著老化彈性變差,愈來愈難恢復原狀,逐漸轉成靜態紋,利用統計分析顯示:40歲左右有月經狀況變化(即更年期)時,皺紋會顯著增加,且乾燥和弱鹼性的角質層會增加皺紋的產生速度!外因性老化(和年紀無關,包括熬夜、抽菸、酗酒、日曬)也與臉部皺紋密不可分,筆者整理7個日常生活可以養成的好習慣,減緩皺紋的產生速度。●不要過度洗臉:人的皮膚由於汗液和皮脂在表面形成一層弱酸性的脂膜,文獻指出,偏鹼性的角質層會加速皺紋產生,如果使勁搓洗,就會損傷正常的表皮細胞,容易導致皺紋的形成。●保濕功夫不可少:皮膚含水量不足證實會加速皺紋產生,臉部肌膚「乾妹妹」如果不保濕,會比較快變成「老婆婆」。●仰睡: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的研究,側睡會增加臉頰和下巴上的皺紋,而趴著睡會讓你的額頭睡紋加重。因此,最好仰睡!●別揉眼和瞇眼:動態皺紋,包括皺眉紋、魚尾紋、抬頭紋等。皮膚彈力好時,這些皺紋只會在動作時出現,但隨著老化彈性變差,愈來愈難恢復原狀,逐漸轉成靜態紋,像瞇眼這類重複性的臉部運動會使臉部肌肉過度勞累,最終形成皺紋。如果看不清,眼鏡度數需要重新評估。●可可粉取代咖啡:化妝品皮膚病學雜誌指出,因為咖啡多酚萃取物活氧指數值超高,可可粉中的黃烷醇可幫助改善女性的肌膚,幫助皮膚防禦紫外線損傷。●不抽菸,多吃深海魚:抽菸會加速皮膚老化,皺紋隨之而來;魚的眼窩富含omega-3脂肪酸量最多,有助於減少皺紋。●勤塗抹防曬品:文獻指出,高加索人種最容易有皺紋,因此白皙美人比黑美人更需要防曬!皺紋產生是老化對皮膚作用的必然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減緩皺紋產生的速度,如果你的皺紋已經形成,建議可以提早利用肉毒桿菌素注射來治療及預防,能更加有效擺脫皺紋導致的煩惱。(作者為高雄市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0/78/29028.html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談緣份緣有很多種,能夠相識又相知,是一種令人珍惜難忘的緣。但生命中更多的是人潮中擦肩而過的行人,落雨的屋簷下同時避雨的路人,昏暗的路燈下等候同一路車的夜歸人,他們也都是有緣人。甚至於藍天下兩只飛鳥,能夠在空中相遇,也是因為有緣。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緣,也不是每一個尋覓的人都可以抓住緣。或者有緣,然而源頭水尾難以相見;或者無緣,行色匆匆遠隔天涯。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一個念頭,一次決定,往往便可能擁有或錯過一份緣。選擇了愛是因為緣,而選擇了不愛卻也是為了緣,生命如此,生活亦如此。緣就是緣,不需許下誓言,也不必要求承諾,可以擁有時,不必山盟與海誓依然可以真誠相擁,而無法擁有時,即使是求,也求不來一份聚首的緣。看那靜默的星空群星閃爍,而守望了千萬年的牛郎織女星,依舊相對無言,守候著一年一度七夕聚首的緣“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卻造就了一個永恆的傳說。其實天上人間,有一些也許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障礙,而另一些卻是人們並不想擺脫的束縛,一切只是因為有緣註定。張愛玲在她的文字裡這樣寫道:于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百年中,在時間的無痕的荒野中,有兩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這樣相逢了,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輕輕地道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哦!原來相逢即是緣”。而詩人徐志摩卻告訴世人,人們苦苦追尋的緣,是不可強求的,是雙溪上的小舟載不動的,是無法帶上前路的。在茫茫人海中,我欲尋一知己,可遇不可求的,得之,我幸;不得之,我命。這種緣,令人嘆服。在緣份的天空下,我們守候著真誠與善良,選擇了期待與夢想。不是煩惱太多,而是我們胸懷不夠?闊;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們不懂如何生活。憂愁時寫一首詩,快樂時唱一首歌,無論天上掉下來的是什麼,生命總是美麗的。.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好時間做對事人生的一切失敗與後悔,皆因沒有「管好時間做對事」。學習時間管理的學員中,有近90%的人在不到一個月內就會回復原 來的狀態之中。也就是說,儘管他們學習到一種時間管理的技巧 (比如怎樣排列事情的優先順序或如何消除幹擾等),當時覺得很 有效並且決定開始運用於生活之中,但大多數人還是會在幾個星期 內就放棄。我將這種現象稱為「反彈」,它將造成時間和金錢的極大浪費。你是否有以下的困擾:感覺時間不敷應用,需要更多時間?想留多一點時間給朋友和家人,卻難以做到?四處奔波,卻沒有時間享受生活?生活與工作之間難以平衡,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壓力過大?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且都很重要,不知該如何抉擇?不知道自己要何去何從,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覺得做什麼都沒意義?終日勞碌,卻感受不到工作上的成就感?放下「放下」不表示停止關懷,它意味著我無法為別人做這件事。「放下」不是將自己隔離,是瞭解到我不能控制別人。「放下」不是去改變他人或責怪他人,它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放下」是不刻意促成什麼,它是讓自己從自然的因緣中學習。 「放下」是不批判,它是允許別人表達他們的人性。「放下」是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操縱別人,而是允許別人掌握自己的命運。「放下」是沒有執著,只有關心。「放下」是承認無能為力,它的涵義是結局的呈現不在我的控制中。「放下」是允許別人去面對事情的真相。「放下」是不否定事情的真相,是接受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放下」是停止責罵或辯論,是找出自己的缺點,並改正它們。「放下」是不苛責或糾正任何人,是試著使自己成為夢想中的人。「放下」是去除恐懼,讓愛呈現。「放下」是不追悔過去,是讓自己成長並為未來而活。「放下」是不為自我的慾望而大動干戈,它是迎接每一日的來臨,並讓自己在其中得到滋潤。無常幾天前安養院來了一位老太太,神志不是很清楚,因為身體有多處很大的褥瘡,所以光著下半身,只蓋著一條白布單,由醫院的看護小姐直接送來安養院。這天那位老太太的兒子,一身筆挺的西裝,帶著一位外表美麗的媳婦來看媽媽。他遞了張漂亮名片給我,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長。他用一副很紳士的口吻向我訴說,為何日前他沒親自陪母親來申請住進養老院的理由。我靜靜地聽,從他的言談中,我猜他出身很好的家教,曾經是一位很棒的學生,現在是一位傑出的企業家,所以忙到沒有辦法陪媽媽從醫院轉到養老院。而他的夫人,氣質高貴,全身都是名牌,一直靜靜地站在後方,一手橫抱在胸前,一手撐著並半掩住鼻子,企圖除去安養院內消毒藥水的味道。我問他:「要不要跟您媽媽說說話,她聽得懂!」「不必了!不要跟她說太多,以免她難過。」他站在病床邊約莫 兩公尺遠之處說著。老太太的兒子講得似乎很有道理。但從他夫妻的神情中,我察覺到,對這個兒子及媳婦而言,如今「媽媽」二字所代表的是「麻煩」。一個又病又臭的老人躺在床上,令人不想靠近。而她的媳婦在一旁冷眼看著婆婆,臉上還露出不耐煩、討厭、冷冰冰的神色,一語不發地站在先生的後面。真的無言以對,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拉進他們倆和他媽媽的距離。而這種場景,這種案例,以前很少見。這位老太太過去是一所中學的校長,但現在因老病,只能躺在床上,身上插滿了許多管子,而且也長了許多腐臭的褥瘡,連哭泣的力氣都沒有,而今頂多只能痛苦地呻吟幾聲。有時她偶而會掉下幾滴眼淚來,所謂「久病床前少孝子」,如今我真的見識到了人生病的無情與無奈。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不求回報的。一位母親要付出多少的愛心,多少辛酸,多少歲月與心血,才能培養出兒女成家立業。然而歲月不饒人,一旦父母老了,病了,最需要兒女的時候,兒女又在那兒呢?養老院再怎麼好,畢竟比不上子女的親情呀。人經常是等到老死之前,才會覺悟、才會省思:人生在世到底是為何是而忙?年輕的時候,溺愛子女,縱情地揮灑青春,忙碌度過,少有人會在年輕時,想想生命的意義為何;卻總是讓青春歲月在不經意中流失,枉費一生!一旦老了,身體腐壞,嘗受到無常的可怕,才會去思索過往的一切;然而世間又有誰不會經過衰老、生病、死亡的階段呢?問這世間什麼是最可怕的呢?「無常」,是它最可怕!它會將你的彩色世界變得灰濛黯淡,奪去你眼前的一切美好,還有你所期望的一切。問這世間什麼是最可貴的呢?是「金錢」嗎?其實,「健康」,最可貴;「親情」,最可貴。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適合陪你慢慢一起變老的星座最適合陪你慢慢一起變老的星座白羊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雙子座男生 白羊座和雙子座都喜歡單純的生活,年紀大了之後凡事都會越來越簡單,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雙方都可以配合。金牛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處女座男生 金牛座和處女座這一組老來伴凡事都很好溝通,如果要繼續在職場上努力,另一方也會傾全力幫忙,如果要過平淡的生活,在家種花草,雙方也都可以配合。雙子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金牛座男生雙子座和金牛座這一對老來伴都很喜歡找一堆朋友作伴,或者是遊山玩水,他們覺得晚年可以過這種生活是非常愜意的。巨蟹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天蠍座男生巨蟹座和天蠍座是屬於非常社會化的類型,這一對老來伴通常會是朋友們生活圈中的模範夫妻,他們自己也很享受這種被外人羨慕的感覺,也會因為如此而更恩愛。獅子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巨蟹座男生巨蟹座的男生可以很包容獅子座的女生,二來他們都是屬於在外面很高調的類型,雙方也都很清楚彼此的個性。處女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射手座男生處女座和射手座都是屬於很擅長去照顧別人的類型,因此這一對老來伴配合得天衣無縫,你照顧我的精神生活,我照顧你的日常生活,凡事都可以面面俱到。天秤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雙魚座男生天秤座和雙魚座這一對老來伴都是很實在的過日子,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好像日子都沒有流動一樣,可能一年出去旅行一次,回來之後又靜靜的過日子,雙方也都很喜歡這種生活模式。天蠍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魔羯座男生天蠍座跟魔羯座這一對老來伴晚年時可以每天在家裡講個不停,而且絕對不會吵架,兩人可以聊天、談人生、互相交換對人生的睇法,精神生活非常富足而滿意。射手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獅子座男生射手座的女生和獅子座男生這一對晚年時不但彼此少不了對方,而且雙方都很好溝通,雖然獅子男很愛面子,可是只要射手女求他,獅子男都可以接受,兩個人因此就可以很***的一搭一唱。魔羯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水瓶座男生魔羯座的女生和水瓶座的男生晚年在一起時雙方的關係又像朋友又像家人,這種關係讓他們覺得很舒服,覺得沒有太大的負擔,而且又隨時有人陪在身邊。水瓶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白羊座男生水瓶座女生和白羊座男生晚年如果作伴的話,永遠像是在談戀愛,感受永遠像是18歲剛開始認識的時候,連炒飯都像是年輕時一樣火辣夠勁。雙魚座女生最適合的老來伴——天秤座男生雙魚座女生和天秤座男生這一對老來伴都是屬於愛熱鬧的類型,都很喜歡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雖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但是湊在一起時又成為一個很大的交友圈,兩人都覺得被朋友圍繞的感受實在舒服極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因為有你而精采★★ 毛姆:「婚姻對男人來說是賭他的自由,對女人而言則是賭她的幸福。」 有人喜歡對你奉獻殷勤時,你卻無動於衷,當他放棄你了以後,你卻引傷自憐,只因你愛上了他的殷勤而不是他,少年時代就是這樣,被人喜歡的時候,不懂珍惜,總 是放手錯失了難得的緣分。男女雙方有人主動有人被動,跟著時代的演變,兩性觀念漸漸開放,不再規定女生被動或是男生主動的規則。愛人與被愛,誰比較幸福呢?我想,你若是不懂得珍惜體諒,誰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吧!被愛的人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情結,儘管來喜歡我吧!你必須要照著我的規矩來,愛上我飽受折磨的會是你,我可不像其它人相同隨便,如此容易的追求成功。後來,男生放棄了追求,少了忠心耿耿的護花使者,女生慌張了,跑去問他:「難道你不喜歡我了嗎?」男生說:「還是喜歡,只不過,妳一點都不喜歡我。」女生說:「你誤會了,我不是不喜歡你,只是不想這麼快...」如果你對他有一絲的心動,請永遠不要以不喜歡當藉口威脅喜歡你的人,對方接受妳這麼多次的拒絕,也受夠了,他正在考慮是否脫離妳,而妳卻連一絲的感情都不願意釋放,此時,正好是他離開的機會。雞蛋捧在手心,你得仔細呵護,不是等到掉在地上以後,才詫異的後悔怎麼會破掉。愛,是不能開玩笑的,更不可能兒戲。在愛情的世界裡,不像其它有許多種的選擇,愛只有喜歡與不喜歡,喜歡就讓對方知道,伸出你溫柔的手,不要讓對方舉手太久,手舉久了,就算不酸痛遲早也會麻痺。愛因為有你而精彩,沒有你的愛只有黑白,遼闊的人海,哪裡找到與自己有默契的人呢?戀愛的人常常陷入滿分的陷阱,東挑西選,總以為下一個會更好,下一個是永無止盡的問號,就算讓你找個百分之百的情人,那又如何呢?他對你想法,是否也是百分之百?如果不是,你是不是還要繼續尋找?費爾巴哈的詩語,也是值得深思的:「假如你不讓樹木長葉、開花、結果,它就會枯死,假如你不讓愛表現自己,也會死於自己的愛情裡。」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與我相同的心情,在路上寂寞的等待,等待另一個人的出現,你是存在的,只是從未出現。 每個人都在等待另一個人,等得到等不到,都有不同的劇情發展,如果你曾經等待過一個人,你就能明白愛情的動人。不過等一個人,與等到一個對的人,往往後者必須花費更大的代價,如果,你永遠等不到那個人,你會不會接受自己身邊的人?愛你的,不一定是在天涯地角,很可能只在咫尺天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笑話網路笑話1.惡毒的建議大寶:「我好怕我以後會禿頭喔!」小寶:「不會啦!你不可能會全禿的啦!」大寶:「如果有一天我只剩下三根頭髮,怎麼辦?」小寶:「那你可以編辮子啊!」大寶:「如果只剩兩根呢?」小寶:「你還可以中分啊!」大寶:「如果只剩一根呢?」小寶:「那…那你還可以…可以…測風向!」2.誤闖民宅小明一家人上陽明山洗溫泉。下山時已經很晚了,所以霧非常的大。小明的爸爸緊跟著前面的汽車小心地行駛著……突然,前面的汽車猛然煞車停下來,小明家的車「碰」的一聲撞到前一輛車的車尾,於是小明的爸爸生氣的喊道:「喂!這麼大的霧,你怎麼可以緊急煞車呢?」只聽見前車的司機冷冷的回答:「先生,你的車已經開進我家的車庫了!」3.算命小羅已經三十二歲了,但還是一事無成。於是,他決定去找算命先生看看未來運勢。算命師:「你的命啊,會一直窮困潦倒,直到三十八歲。」小羅一聽,馬上滿懷希望的問說:「那三十八歲以後呢?」算命師低下頭,仔細的看著他的命盤說:「然後…然後你大概就會習慣了!」4.另一個身分愛玩的強強晚上睡不著覺,於是他一下子跟媽媽 說要喝牛奶,一下子又吵著要玩具。媽媽費盡心力安撫他之後,強強終於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了。媽媽說:「你不准再起來叫媽媽,否則我就要處罰你!」,可是強強躺了沒多久又翻來翻去,最後強強小心翼翼的轉身跟他媽媽說: 「王太太,我想尿尿耶……」5.點餐趣事有一天,阿飛到速食店準備點餐。阿飛:「小姐,我要一號……」小姐:「一號喔!?麻煩上樓右轉…」阿飛:「……我是要一號餐啦……」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怎能不在乎                   婚前不在乎,婚後在乎,痛苦的是自己; 婚前在乎,婚後不在乎,傷心的是伴侶。在乎不在乎,應有連貫性,婚前婚後要一致。常聽到追情求愛的男女表示:「對方的過去,我不在乎!」藉此顯露自己的寬容及開朗。 殊不知,這一句「不在乎」, 對自己的幸福及未來的生活是多麼的不負責任。對方的過去,是對方性格、品德、思想、觀念、心態種種的顯露。從對方過去的愛情經歷,正可看出對方在男女關係上的為人、處事及應對。並且,過去的經歷,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又上演,沒有真正過去。有個朋友說,生命像花和蝴蝶,互相依偎,才會美麗。 這麼美麗的話,有時候讓人想起愛情,但這也未必是像花和蝴蝶一樣炫爛的東西就能形容的完美。我覺的一份好的愛,像是「氧氣」,沒有重量,沒有香氣,讓你幾乎忘了他的存在,但當你失去他的時候卻會窒息,甚至要你的命。花與蝴蝶的確美麗,蝴蝶美麗不長命,花朵香氣四溢也逃不了凋謝的命運,過不了磨合期就不免結束生命,愛情的壽命不長,頂多一年到三年,而什麼支持彼此走下去?是陪伴,是陪伴讓愛變的美麗,度過大大小小的困難,相偎相依的經歷風風雨雨。那份感情的累積,才會令人覺得想珍惜,讓人安穩的不是愛情的美麗,那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過程而已。目的是為了讓你明白,誰永遠肯為你守在那裡,讓你知道他值得珍惜,你會愛她不是因為它給你多美麗的禮品,而是你知道難過的時候要往哪個地方去。愛情不是一場賭局,也不是每個人都玩的起,沒有所謂的輸贏,只有真不真心。當兩顆真心碰在一起,總是會有美好的結局。懂得陪伴也是一種哲理,你想找個人談談短暫的愛情,還是找個人懂得陪伴你。陪伴也許沒有愛情美麗,但卻像陳年好酒一樣越陳越香。試想:一個婚前習於左擁右抱的男人,可能在婚後守著一間房、一張床、一個妳嗎?一個婚前沉溺同居情趣的女人,可能被家庭、婚姻、禮教束縛嗎?千萬別太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及魅力!有些男人,會以對過去女友的體貼(比如:記住對方的喜好),來凸顯自己的溫柔與浪漫,藉此博取女人的好感。有些女人,會以對過去的男友的專情(比如:交往了五、六年以上),來彰示自己的單純與忠貞,藉此獲得男人的愛憐。兩者,都值得深思。須知:男人過去的體貼、女人過去的專情,都用去了他們部份(甚至大部份)的愛,接受他們的追求,等於接受一份不完整(甚至殘缺)的愛並且,過去的愛可能藕斷絲連,讓接受者成為替代品或帶來剪不斷、理還亂的痛苦!愛情,是需要包容與浪漫。但這份包容,必須是理解不糊塗的; 而這份浪漫,必須是清醒不迷亂的!千萬別動不動就說:「我不在乎!」 每一場戀愛都有它的保存期限我只想問你我之間能維持多久突然的問題或許很讓人疑惑吧只是這卻是每個人心中想問的愛情,是需要包容與浪漫。但這份包容,必須是理解不糊塗的; 而這份浪漫,必須是清醒不迷亂的!千萬別動不動就說:「我不在乎!」 每一場戀愛都有它的保存期限我只想問你我之間能維持多久突然的問題或許很讓人疑惑吧只是這卻是每個人心中想問的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牽手一輩子不容易 牽手一輩子不容易古往今來,人們都是在追求和稱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忠貞不渝的愛情,這也被視為婚姻的最高境界,於是才會創造了許多諸如“百頭皆老,百年好合”的祝詞以及“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 願作並蹄蓮”的誓言,所以人生牽手一輩子被當作愛情努力奮鬥和追求的目標,而這些人們作為美好願望並為之不懈追求的東西,往往都是世界上不容易實現和 得到的,所以也就有了今天這句話:牽手一輩子不容易。為何說牽手一輩子不容易,主要源於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客觀上的原因,所謂月有 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誰都無法永遠地把握今天還屬於 自己的東西,誰都無法預測明天將會有怎樣的 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生命有時脆弱如一張紙,不小心的撕 扯、運筆過重力透紙背,甚至一點點的水,這張紙就變成 廢紙甚至消失了,一個不經意的跌倒,生命可能就離死神很近。 所以,即使有心與伴侶廝守一生,天未必能允,未必能全,現實世界處處可能發生的險情使 得牽手一輩子在客觀上不容易。其次是主觀上的,愛情是一個從 尋秘到解秘的過程,當戀愛從風花雪月走向平實無華 的婚姻時,終究要從熱烈走向平淡。婚姻是一艘航行在大海的船,船上最初只載兩個人,後來可能增加到三個人,三個點 可以固定一個平面,而這三個點就是組成一個被稱為 社會最穩定的最小單元— —家。婚姻因為有了家的含 義才找到真正的平衡點,使這艘船可以抵擋許多的風雨和磕磕碰碰,不斷向前航行,但海上有颱風、海底有暗礁,船什麼時候觸礁、什麼時候遇險誰都無法預料,並不是只有陰雲天才會下雨,有時晴空萬丈都會有風雲突變的時候,這就好比婚姻一樣,並不是不幸的家庭才會闖進第三者,有時非常幸福的家庭也會不經意間闖進第三者,以一篇《每周文摘》上的文章為例:女主人公與丈夫結婚十餘年,夫妻恩愛,家境豐裕,有一個10歲的非常可愛的女兒,堪稱幸福美滿,可誰曾想到,女主人為夫君報名參加了一個企業家培訓班,她的丈夫在一次上課時,與一位教經濟法的女老師見第一眼時就同時觸電,一見鍾情,撞出火花。誰都知道,第三者總是屬於被憎恨和遣責的缺德角色,但卻不能否認第三者沒有真正的 愛情,女教師認定女主人公的丈夫就是 她今生所要追求和等待的男人,以死抗爭,當然故事的最後結局就是女主人公與丈夫離婚了'。十多年用愛、用親情、用溫暖維繫的家園就這樣輕易 倒塌了,而這種倒塌在心理上更讓人難以 接受,因為它震動和打擊的是人們一直 信奉可以相守一生的唯一信心,讓人對婚姻的永久感到迷惑和茫然。 這一切都應證了一句話:牽手一輩子不容易。到底愛需要靠什麼來維繫?夫妻之間絕對的忠誠需要靠什麼來堅持?為什麼守得住激情和浪漫卻守不 住平淡?真的不得而知,但還是對在婚姻裡很有責任感的男人和女人肅然起敬,因為他們時時保有一份為對方、為下一代負責的責任心,才有了天底下許許多多平靜和安定的家園。牽手一輩子不容易,越想越不容易,所以能牽手一天算一天,少牽手一天就沒一天了。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與愁曾經 情那麼深 緣那麼淺你我堅持站在思念長河的兩岸 遙遙相望沒有哀怨 只有感傷因為彼此一個眼神的肯定傻得可以將一顆心分成兩半一半留給自己 另一半粉碎了 隨夢而逝如今 風那麼輕 雲那麼淡你我卻早已分散在天涯的兩端 倆倆相忘沒有眷念 只有感嘆也許偶爾一陣心頭的悸動才會憶起那早已遺棄的片段一幕屬於自己 另一幕模糊了 曲終人散愛 總是百轉千迴 捉摸不定這一刻的深情款款 蜜語綿綿並不代表下一輩子都會長相廝守在時間洪流的不斷侵蝕下 面目全非事過境遷 過眼雲煙回憶裡總是會有一股淡淡的哀愁.....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相逢 情已隨風飄....? 又是那個細雨紛飛的初冬又是那個寒風凜冽的凌晨還是那個人潮似海的車站你我在茫茫人海中不經意再次相逢再相逢 已沒有了昨日相逢時的笑容滿面再相逢 沒有了昨日相逢時的深情相擁再相逢 沒有了昨日相逢時的長長熱吻再相逢 更沒有了昨日相逢時的歡歌笑語再相逢有的只是彼此間偶相逢時的詫異和一臉無奈的苦笑再相逢 有的只是習慣性的問候和眼角緩緩流下的晶瑩的淚珠.......再相逢 我們情已遠逝今日不會再有往日的溫馨再相逢 你我昨日情已隨風飄.....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懂愛的人真正懂愛的人,知道在什麼時刻該放手 真正懂愛的人,不會苦苦強求遠去的心 真正懂愛的人,瞭解愛是付出不是佔有 真正懂愛的人,不會再分手後傷害對方 真正懂愛的人,保持君子風度祝福對方 真正懂愛的人,懂得珍惜自己展望未來 很難……過來人都嚷嚷。『根本只有【完人】才辦得到嘛!』 隨著現今的情殺案件不停上演 情人節已經成可怕夢魘 拿得起……就該放得下 不論多難、多苦澀 寬容多一點,怨恨少一點 風度大一點,嫉妒少一點 複雜的感情世界,不僅要學習如何愛一個人, 更要學會【放手】以及【離開】的哲學 摘自:http://blog.xuite.net/kwjan/680420/4123962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