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 高雄金信昌銀樓金飾行情參考表 98/09/16 15:30金飾種類賣  出買  進黃金每錢3950元3750元白金每錢5200元4200元上表為網友特惠價,若變動則以現場為準。 24小時黃金即時走勢圖30天黃金價格走勢圖原油價格走勢圖.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19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 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 高雄金信昌銀樓金飾行情參考表 98/06/19 10:40金飾種類賣  出買  進黃金每錢3700元3500元白金每錢4800元3800元上表為網友特惠價,若變動則以現場為準。 24小時黃金即時走勢圖30天黃金價格走勢圖原油價格走勢圖.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18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高雄金信昌銀樓收購黃金高價回收金飾不扣重不扣損耗 高雄金信昌銀樓金飾行情參考表 98/06/18 10:40金飾種類賣  出買  進黃金每錢3710元3510元白金每錢4800元3800元上表為網友特惠價,若變動則以現場為準。 24小時黃金即時走勢圖30天黃金價格走勢圖原油價格走勢圖.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重房屋星光藝術館房屋初步概況 l 編號:127Hl 案名:星光藝術館l 物件地址:台北縣三重市重新路 l 登記坪數:73.3坪l 使用坪數:l 公設:18.63坪l 土地坪數:5.88坪l 總價:2970萬l 樓層:c/22 (22樓中的中高樓層)l 格局:4房2廳2衛l 屋齡:0年l 坐向:東南l 備註/說明:管理費3860元/月,坡平車位(車坪8.99坪)。更多的物件,歡迎有購屋需求的朋友預約看屋!為您來牽成!喜歡可談!偉彰:0989002654客廳明亮舒適臥室陽台洗衣曬衣烹飪美食的廚房本格局圖未依實際比例繪製,皆需以現場為準 ★好屋推薦★ 格局方正,採光佳,前後陽台,有景觀、視野寬廣!更多優點…等您親自賞屋來發掘!.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重房屋運動場美4房房屋初步概況l 編號:029Cl 案名:運動場美四房l 物件地址: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北路l 登記坪數:35.7坪l 公設:2.42坪l 土地坪數:5.62坪l 總價:788萬l 樓層:3/7 l 格局:4房2廳2衛l 屋齡:31年l 坐向:東北l 備註/說明:更多的物件,不及備載…歡迎有購屋需求的朋友直接來電預約看屋!為您來牽成!喜歡可談!偉彰:0989002654房屋各個空間本格局圖未依實際比例繪製,皆需以現場為準★好屋推薦★綜合體育場邊,鄰市政機關!屋況超優,免整理即可進住!交通便利,精華地段!菜寮捷運站10分鐘!更多優點…等您親自賞屋來發掘!.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粉試用包/貝比卡兒幼兒成長奶粉包索取中有一歲以上或是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可索取哦。快填資料去吧。我索取了,收到再來回文吧。 http://www.babecare.com.tw/freestaff/freestaff.asp網站鏈接首頁 > 索取試用包.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粉試用包-卡洛塔妮羊奶粉 牛奶 羊乳片 副食品試用包索取中今天索取了卡洛塔妮的試用包,收到再來回照片給大家,先將新資料報您知哦, 先填資料等消息去比較快吧,你說呢!我很用心的在找好康信息給各位媽咪,別忘了回應一下我,或是給我留言,也可以將阿萍的部落格告訴你身邊的媽媽們知道哦~ 呵希望我們一起互相分享育兒知識!http://www.karihome.com.tw/07network/free.htm網站本頁面試用包索取僅限台灣及台灣外島地區,若您居住地為台灣以外之國家請您依本頁面左下角指示連結至卡洛塔妮各分公司網站索取因行政院衛生署推廣哺育母乳政策,廠商無法提供一歲以下之嬰兒奶粉試用包,造成不便,請多加見諒,不過,本公司很歡迎媽媽來電洽詢購買店家及相關育兒營養諮詢,電話是0800-211071,謝謝~                       卡洛塔妮上     媽媽姓名     媽媽身分證字號     寶寶姓名     寶寶生日 請選擇 民國 99 民國 98 民國 97 民國 96 民國 95 民國 94 民國 93 民國 92 民國 91 年 請選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請選擇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日    電話(日) -     電話(夜) - 地址郵寄區號 查詢郵遞區號 縣市別 縣市選擇 台北市 基隆市 台北縣 宜蘭縣 新竹市 新竹縣 桃園縣 苗栗縣 台中市 台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嘉義市 嘉義縣 雲林縣 台南市 台南縣 高雄市 高雄縣 澎湖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金門縣 連江縣 鄉鎮市區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不要得罪護士...18+某某人去醫院做割陽皮手術,因他無先把陰毛剃光,所以需要由護士姐姐代勞!可是替他操剃刀的護士姐姐十分漂亮!一位正常男性,看著自己的小弟弟,被漂亮的小姐拎著,心術自然就不正了!想到血到,小弟弟便起來向護士姐姐敬禮了!本來做這種手術前,小弟弟抬起頭來,也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只不過某某人最後竟然射了,攪到護士手套和衣服也是,氣得那護士直發抖,心裏說:「等著看,看我怎麼收拾你!」手術過後某某人需要住院,第二天那護士姐姐走到某某人的床前,拉高護士裙露出大腿、內褲,嗲嗲的說:「你覺得這內褲好看嗎?」某某人一看,熱血沸騰,只聽下身傳來「啪啪」幾聲,慘了,爆線了!只好推進手術室再縫一次,真痛苦!次日,護士姐姐又過來了,站在某某人床前,解開二粒衫扭,波濤洶湧躍然出現,嗲嗲的對某某人說:「你看看人家的身材之何呀?」「啪啪」某某人的下身又再次發出報響,又爆線了。做完第三次縫線的那天的晚上,護士姐姐帶著兩位漂亮的同事來到某某人床前,至於發生了什麼事,大家也可以推測到吧!總之最後某某人足足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據說他的小弟弟已經縫得無處可以再落針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唉...一樣ㄉ台詞我發現~ 人 在被抓包ㄉ時候...總是會冒出一句  是嗎! 哪有~ 有嗎? 我有說過嗎?!很不負責ㄉ一句話!  如果... 真的沒有說過... 人家會問你嗎~"~可以試著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嗎?!人  總是愛逃避 當被發現問題的時候總是選擇逃避先  沉默不語....之後變成狂怒  或是 轉移話題令人厭惡的習慣..... 這樣做 問題還是在啊 不是嗎?可以試著去面對 你的問題嗎?!我認為  這樣做  很成熟  也很負責 我自己也會那樣  但是 慢慢的  我嘗試著去改變自己  讓自己表現出 長大樣...你呢 ?    你現在成熟了沒 ?!!!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與淨土~~淨空法師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今天這個講題是香港智度會發起的,在理工大學跟同學們做一次學習的報告,他們出的題目是「禪與淨土」。我想禪跟淨土都是佛門裡面一個宗派。學佛,研究佛學首先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所以這個話還要從頭講起。「佛」這個字是佛陀,外來語,在中國古代文字裡面沒有這個字,只有沒人字邊的「弗」,這古字裡頭有,佛陀的音跟這個弗字相同,但是他是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是有很長時間的翻譯工作,翻譯佛經就造了不少新字;這個佛是翻譯經典時造的新字,用古老的弗的音加上個人字邊。佛陀,或者稱佛陀耶,這是梵文的尾音,中國人喜歡簡單,往往把尾音都省略掉,佛陀耶只用一個佛,用這個字,那就知道,或者說得詳細一點就是佛陀,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覺者。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人,他是個覺悟的人。 佛是覺悟的人,佛是聖人,所以佛不是神,佛不是上帝,這總得要搞清楚。佛教就是大覺聖人的教誨,這就是佛教,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誨。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的人確實不多,在社會上現在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提起佛大家都說這是宗教。如果依照一般宗教的定義來說,那佛教就不能稱之為宗教。為什麼?宗教裡面第一個條件,要承認有一個宇宙主宰的神,創造萬物的神,這在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面承認有神,有諸天的天神,但他還是凡夫。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去拜過神,沒有向神做過祈禱,沒有向神做過要求,這諸位在他的經典裡面去找,沒有。經典裡面我們看到有天神、有鬼神,都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做佛的學生,這個有。這些我們總得搞清楚、搞明白。佛陀的教誨確實有教無類,真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多元文化的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甚至於擴大到法界虛空界,那就是天地鬼神統統都包含,只要你來學,釋迦牟尼決不拒絕,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也跟社會大眾一樣誤會了,以為佛是宗教,不但以為他是宗教,而且還把他看作泛神教、多神教。多神教的意思就是宗教裡面的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裡面什麼神都有,太多太多!所以就變成了迷信,於是自然讓我們不願意接近佛教。我們在做學生的時代,參加過基督教的聚會,參加過伊斯蘭教的聚會,從來沒有進過佛門。寺廟裡面去參觀遊覽,去過幾次,至於學習,沒有遇到過佛教有講經的,這種聚會沒有見過,只看到佛門裡面經懺佛事法會,好像都是為死人服務的,這是佛教在形象上造成讓人誤會的原因。學佛的無論在家出家,能把佛教講得清楚很少,沒遇到過。出家人見過不少,都說不清楚,不能教人心服口服。 我是在一九四九年到台灣,在台灣那段時期對哲學很有興趣,所以就認識了方東美先生,那一年記得我是二十六歲。方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在台灣大學教書,也是台大哲學系的系主任。那個時候我們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沒有能力進學校讀書,所以找到方先生,希望能在學校旁聽他的課程。我寫了一封信給他,也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一個星期之後我收到他的回信,他約我到他家裡見面。見面時我們談起來是同鄉,方先生是桐城人,桐城派方家的後裔。我把我的願望向他陳述,他也問了我一些話,然後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想到學校來聽課,你一定會大失所望。我聽方先生這幾句話,他是完全拒絕了。當時我的表現自然是很沮喪,也感覺到很難過。這樣子我們沈默了大概有五分鐘,方先生告訴我,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我沒有想像得到的,不敢想像的,那也是受寵若驚,非常非常的感激。所以從第二個星期天開始,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接受他的教誨。 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要,從西方康德哲學講起講到中國哲學,最後講到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感到很訝異,我說佛經是宗教、是迷信,它怎麼會是哲學?他告訴我: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你學哲學,大哲學家,他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這個高等哲學不是他說的,這是我說的。他當時給我介紹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這樣介紹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對於佛教的認識,以後對佛教的修學,是他老人家引導我入門。非常難得! 特別教我留意的佛經哲學。佛法的東西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他說你到寺廟可能看不到,你要到經典裡面去看。這就提醒了我,從此以後我對寺廟就產生了感情,到寺廟裡面去幹什麼?目的是找經書,因為佛經在市面上沒有流通。當時在台灣印佛經只有三家,在台北有一個印經處,叫台灣印經處,朱鏡宙老居士他們幾個朋友在家居士們辦的,分量很少,印的數量也不多;另外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台南有個慶芳書局,就是這三家印一點佛經。所以真正想研究佛學,靠這三家出版的東西是決定不夠的。於是乎就要到寺廟裡面去找《大藏經》,好在台灣這些寺廟都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不少的寺廟它藏的有《大正藏》,有《卍字藏》和《卍字續藏》,這是我們在台北善導寺看到的,非常歡喜。那時看也看不太懂,但是知道這東西是寶,這裡面有最高的哲學在裡頭。 進入佛門之後,很難得大概不到兩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個佛門的大德,證果我們不敢講,但是有修有學是肯定的。而且章嘉大師行住坐臥四威儀,幾乎都在定中,讓接觸到的人對他尊敬心、景仰心油然而生。我向他請教,他老人家很慈悲,我們也算很有緣,他也像方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所以我親近他老人家一個星期一次,一直到他圓寂,我親近他三年。大師教我看《釋迦譜》,從這個地方入門,介紹我第一部書看《釋迦譜》、《釋迦方誌》。所以我們必須借《藏經》把它抄出來,因為這兩本書沒有單行本,沒有流通,從《藏經》裡找。早年剛剛開始時還抄了十幾部經書。 在《釋迦譜》裡面,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我們才真正明白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他是王子出身,應該是繼承王位的,中國人講皇太子。他在兄弟當中他是長子,聰明絕頂,十九歲離開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捨棄了王位的繼承權,他就求學去了,佛法講參學。為什麼去求學?這是哲學上的問題,他看到一切眾生,生老病死苦,想到這在世法裡面不能解決,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印度宗教之國,許多宗教裡面,他們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能夠避免生老病死,真正得到永恆不生不滅。我們這樣看起來確實他這個動機是一個宗教的動機,我們講了生死這個動機。 我們想到他是一個貴族出身,地位不一樣,又是聰明絕頂,當時印度有許多宗教,這些宗教裡面的大德,他都參訪過,都跟他們學過,還有學術界的那些大德們他都親近過。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十九歲求學,三十歲了,這個問題依舊不能解決。印度的宗教跟學術界確實在那個時代,可能是世界上成就非凡的,沒有人能超過的,因為宗教跟學術界都非常重視禪定。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住世,這印度宗教學術界如此,早就重視了。像婆羅門教,我們接觸這些宗教的學者們,他告訴我們,他們的宗教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這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明文記載,今天在世界宗教界肯定就是承認它的歷史至少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多了。佛教現在國際承認才只有二千五百五十年,今年二千五百五十一年。 由此可知,印度那些宗教家們很早之前就重視修禪定,禪定能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六道輪迴這樁事情他們說的,不是佛說的。在佛教之前很久很久,印度人對六道輪迴的狀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定中能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沒有問題,他們全突破,他能夠見到佛經上講的二十八層天,他能見到;下面能夠見到餓鬼地獄,餓鬼地獄也非常複雜。我們中國的學術達不到這個境界,就是沒有在禪定上用功。佛陀學了十二年,當然他的定功也是把六道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這裡面有問題,我們都能想到這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宗教學術都解釋的不圓滿。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沒地方再學了,這才到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層次的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豁然大悟。 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只是在定功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它不起作用,特別是分別執著,可是出定時這分別執著又起來了。入定的時候好像沒有,伏住了,定功伏住了,出定的時候就沒伏住,妄想分別執著又起現行,這就不能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他是徹底放下了,徹底放下就是佛教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印度宗教學術界裡知道六道的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佛在這個層次裡面,六道之所以然全部現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於是乎我們明白,如果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雖然有定功,學習的非常豐富、非常的淵博,那都叫世間法,為什麼?不能超越,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一直到完全放下,自性本定現前,這才是真正的大涅槃境界,那叫出世間法。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六道?六道外面還有沒有什麼東西?全都清楚、都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這世間的學術乃至於宗教可不可以學習?可以,要放下。放下分別執著,那叫什麼?那叫佛法;如果放不下分別執著,所學的叫世間法,世間法跟佛法的分別在此地。即使我們今天學佛的《華嚴經》,學佛家的禪,學佛家的淨土,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這統統都叫世間法,不是佛法。古大德講哪一法是佛法?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一法是佛法;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我們要細細的參究。 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的行誼,三十歲徹底放下了,實在講在中國也有一個人徹底放下了,那跟釋迦牟尼佛決定是相等的境界,完全相同,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給我們示現的,沒有去參學,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身貧賤的家庭,他們兩個成就是一樣的。到以後我們學佛才知道,應以佛身而得度者,釋迦牟尼佛現佛身;應以祖師身得度者,惠能大師示現祖師身,一樣的,完全相同的境界。這兩個人示現給我們一看就了解了,什麼叫佛法?佛法是大覺,大徹大悟,放下就大徹大悟,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悟入。雖然你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你能夠見到,見到也不悟;見到不代表你開悟,你見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道理在此地。 因此佛法的修學不在外面,外面學,行,不學也行,佛法真的內容就是叫你放下,看破放下。我第一次拜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就是告訴我這兩句話,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佛法的境界。釋迦牟尼佛說過,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它的意義你要懂得,諸佛菩薩沒有名字,跟中國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沒有名字他就立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是他一生自己修學跟教化眾生的宗旨之所在。你知道他的名號,就曉得釋迦牟尼佛他修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教的是什麼,傳的是什麼,你就統統明白。 釋迦牟尼佛這五個字全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能以仁慈對待一切眾生;牟尼是寂滅,清淨寂滅對自己。寂是寂靜,滅是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滅掉了,沒有了。佛是聖人,佛是覺悟的人,這樣才叫覺悟的人。你從他的名號來看,也就是中國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說的,什麼是佛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釋迦就是慈悲為本,牟尼就是方便為門,一個本,一個門,自行化他。佛說過,這個話在《藏經》裡面,佛說三世諸佛,這是真的,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放下了,叫大開眼界,宇宙的真相現前了,佛家講諸法實相,真相。在真相裡面時空沒有了,不是講突破了,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就沒有了,古今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空間講距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哲學的問題也是科學的問題。所以他說,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他說我在四十九所說的全是三世諸佛講的,我沒有加一個字。 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註解明白的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述而不作,跟孔子一樣,也就是他一生教學四十九年,他沒有創造。現在人的創作發明,釋迦牟尼佛沒有,沒有創作也沒有發明,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所傳的都是古佛代代相傳這樣傳下去,跟孔夫子做學問的態度完全相同,夫子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不像現在,現在人有創造、有發明,這些人沒有。為什麼沒有?那你得深入,深入之後你才完全明瞭。為什麼?世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從自性變現,見性之後完全相同。 你說過去佛、現在佛可以,未來佛他沒成佛,你怎麼能跟他相同?未來佛他只要是成了佛,成了佛之後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沒有一樣不相同。佛經裡面有個比喻很好,它比喻百川之水,就是在中國許多江河,大大小小的河各有各的名字,各個不相同;這長江的水,這是珠江的水,那是黃河的水,不一樣,流到大海裡面去之後一樣了,就都相同了。在修學的時候,就是在江河裡你沒有見性,流到大海就見性了;流到大海之後,你就跟過去的水,未來的水、現在的水統統湧入海水,沒有分別。佛用這個比喻。這個比喻很好,我們能體會得到。所以說佛佛道同,你哪來的創造?哪來的發明?全是自性的顯示,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見性之後沒有先後,絕對沒有古佛、今佛、未來佛,這都是方便說。成佛之後就是河水流入大海,再沒有江河的名字,也沒有先後;海水哪個是先哪個是後?沒有;哪個是大江,哪個是小河流?也沒有了,大小沒有了,先後沒有了,同歸一味。這也是佛門裡面常說的萬法歸一,萬法好比是百川,歸一好比是大海,這才是真正大徹大悟,真正是明心見性。 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下面說了,這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話說清楚了,你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凡夫;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那你叫佛。所以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妄想分別執著從哪來的?這是大問題,佛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可是我們不懂,聽不懂。佛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馬上就會問,幾時一念不覺?為什麼會一念不覺?我們的問題馬上來了。你們諸位同學有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但現在人有,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有了,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問過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也詳細的解答,很長的一篇經文,《楞嚴經》有十卷在第四卷,你們去看看、去研究。《楞嚴經》的註解非常豐富,有一百多家註解,看你能不能看得懂,看了之後會不會覺悟。 要是祖師答覆?祖師跟佛不一樣,佛的答覆對一般中下根性的人,祖師答覆對上上根人,中下根性的人他就不理會了。那對上上根人怎麼答覆?答在問處。這聽起來很玄。我問你,你說我回答就是你的問題。什麼時候一念不覺?就這個時候,你起這個疑問就是一念不覺。祖師不說出來,就說一句答在問處,你自己去悟。那真正上根人一聽這話,馬上開悟。這是實話,這不是假話,什麼時候迷的?就是現在迷的。那又說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幾時開始的?人家已經講得很清楚,無始,沒有開始,你怎麼還找開始?找開始,你是愈迷愈深,迷上加迷!你怎麼能開得了悟?無明沒開始,就是現前的一念,無始無明跟一念不覺是一個意思,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一念之間。這經上說得好,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一念迷,念念迷,這叫凡夫。 那你就想到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證果,目的何在?就是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很難得他三十歲的時候搞明白。搞明白之後就教學,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四十九年沒中斷過。你看他的一生沒有做過法會,所有這些宗教活動他從來沒有過,他的活動就是教學,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為大眾解答疑惑,他的活動就是這些,四十九年沒有中止過。從他一生所作所為我們就了解,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職業教師,一生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講社會教育。他的身分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費,完全是義務的。他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真得大自在。 學生也不少。常隨弟子,就是不離開老師的,老師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這經典一開端都有記載,常隨弟子有記載,不是常隨弟子就不記載。不是常隨弟子比常隨弟子的人數多。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建過道場,這一點都是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除了四事供養之外,一概不接受,四種供養。這四種供養第一個飲食,出去托缽的時候人家供養一點菜飯,這個接受。沒有選擇,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第二個是衣服,衣服只有三衣,只有三件,多的不接受。第三種是臥具,臥具實在講就是一塊布,睡覺的時候鋪在地上。蓋,那三件衣服晚上就當被蓋。好在印度這個地方是熱帶,他有這三衣,底下有個墊子就夠了。第四種是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除這個之外一概不接受。沒有金錢的供養,所以他們沒煩惱,錢多了有煩惱,沒有錢沒煩惱;有房子有煩惱,沒有房子沒煩惱,所以他樹下一宿,一生沒有建道場,可是他的生活很活潑。 學生當中有不少是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弟子當中,也有別墅花園,請他老人家去講經教學,他也答應,他也去住,在那邊教學,講了一個單元、兩個單元之後,他就離開了。所以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接受是接受使用權,不接受所有權。你說你建一個道場送給他,他不要,產權是你的,我借用,用完了就走了。所以世尊最後入般涅槃,我們講死了,他死在哪裡?他死在野外雙樹間,他不是死在房子裡。這是告訴我們一樁事情,他沒有財產,他沒有房子,放下放得乾淨,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一絲毫牽掛都沒有,他過的是這個生活。這是留給我們後人做榜樣,對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的牽掛,與自性完全相應。 禪跟淨都是修行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在大乘教經典上常說,戒律是佛身,禪是佛心,經是佛的言語,淨土是佛的歸宿。那我們要想成就,要想契入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我們又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怎麼樣?跟你講叫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放下了。我們在中國只看到一個,惠能大師,那上上根人。他一放下,什麼都通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了,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你也有。你只要肯放下,你跟釋迦牟尼佛、跟惠能大師沒有兩樣,只要你肯放下,放下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就是上中下根人,佛對上中下根有方便法來教你。 一時放下了,這是圓頓大法,所謂頓修頓證,沒有階級的,放下就是。上中下根的人走漸修,像爬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上去,你也能爬到頂層。那個頓修的、圓頓的,就像我們現在,他坐電梯上去的,這大家就好懂,漸修是爬樓梯上去的,一層一層慢慢爬,也能爬到頂。我們不是圓頓根性,那就爬樓梯,慢慢往上爬。怎麼個爬法?放下,慢慢放,你放得多你就爬得高,你放下少就爬得矮,就這麼回事情。你不肯放下就留在這個地方,你一步都不能接近。 佛跟我們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執著放下了,你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的智慧能通達六道,六道裡面情形他沒有障礙,六道之外他不知道;再能把分別放下,那你就是菩薩;最後能把妄想放下了,那你就成佛。由此可知,明心見性這樁事情,悟入諸法實相,確實與世出世間學術沒有關係;你可以學,釋迦牟尼佛表演了可以學,你可以不要學,惠能大師表演不學,與這個沒有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你不能不放下,放下就是。這裡頭的道理是屬於哲學,真的是高深的哲學,講這些方法手段的確也是高深的科學。淨土是佛的受用,就是覺悟人的受用。這個受用我們講具體一點,幸福美滿、事事自在如意的生活。這前面介紹的,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後面我寫的這幾條「禪跟淨土」,做個簡單的報告。《頓悟入道要門論》裡有個問答,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什麼是禪、什麼是定?祖師的答覆,妄念不生這是禪,坐見本性是定。「妄念不生」,什麼是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別是妄念,執著是妄念,統統是妄念。如果這三種妄念都不生,那是上上禪,成佛了,佛所證得的;如果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這是菩薩的禪;妄想分別還有,執著沒有了,這是阿羅漢的禪,這都叫做佛法,這是佛門裡面的禪。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放下,世間禪定。世間有四禪八定,色界天修四禪證得的,無色界天修四定證得的,合起來叫四禪八定,沒有出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執著沒放下。他在禪定這個境界之中,他能把執著控制住,不起作用,叫捨受。如果捨受是一直捨下去,永遠能控制,那就叫禪定。所以捨受是有時間性的,定功失掉之後,他的分別執著又起現行、又起作用,這是說禪。 「坐見本性是定」,本性是什麼?這論裡面說,「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定者對境無心,八方不能動」。所以禪跟定淺深高下太多太多!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各個功夫都不一樣,到究竟圓滿就一樣了;就像百川流入大海,那就一樣了。沒有到大海不一樣,有淺深不相同,有人接近大海,有人跟大海很遠。比如說長江有幾千里,上海的水就很接近大海,武漢的水那就差很遠,你再到四川那就更遠,它有差別,入海就沒有了,見性就沒有了,沒有見性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這禪定很多,無量無邊。這最淺的定,說老實話是世間禪定,還沒有到真正禪定。 八風吹不動,八風是什麼?「利、衰、毀、譽」。利是利益,利衰是一對,毀是毀謗你,這個譽是榮譽,都是一對一對的,「稱」是稱讚,「譏」是諷刺你,「苦樂」,四對四種境界。四個順境,利、譽、稱、樂,這是順境;衰、毀、譏、苦這是逆境。就是順逆境界裡頭你都不動心,你都沒有執著,這世間禪定。我們一般講我們修養不錯,順境逆境他都不動心,這叫八風吹不動。如果見到利就想得到,你心動了;或者是中國古人講的見利思義,看到利,我應不應該得到,應不應該要,起這個念頭,還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還是凡夫。利衰現前不動心,那才真正叫得定。毀譽不動心,別人毀謗你,別人讚歎你都不動心,稱揚你、諷刺你也不動心;這諷刺現在一般講羞辱,譏毀都屬於是羞辱,不動心。苦樂是你的生活,物質生活是身,身有苦樂,心有憂喜,這都不動心。能夠順應自然,保持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平等清淨永遠保持,這就是定。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比這個講得更好懂,能大師說「外離相叫禪,內不亂叫定。心不亂者是真定也,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凡夫成佛了。外離相就是外不受這些境界,你看八風是外面境界,不會被它干擾、不會被它所動,這是禪。內怎麼樣?內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後面這個結論就沒錯,你得這樣的定,雖是凡夫,已經入佛位。入佛位,我們通常講證得佛果。佛果也有很多種,不是只有一個,阿羅漢是佛果,菩薩是佛果,菩薩還有五十一個階級,阿羅漢有四果四向,統統都是果。果位有淺深高下的差別,統統叫入佛位,你已經進入佛的境界,你已經是到佛家裡去了。雖入了佛家,還沒有登堂入室。進了大門,它後頭還有二門、三門,你還沒進去,但是進大門。如果這個功夫沒有,那學佛都在門外,沒入門。 沒入門是凡夫,入門就是聖人。什麼時候入門?小乘初果須陀洹入門了。你看入門的時候三不退裡面他證了一個位不退,他絕對不會退到凡夫位,只有往上升,他不會退。在《華嚴經》大乘圓教,初入門第一個位置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是究竟圓滿。你只要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你就入佛位,你就入門。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跟小乘須陀洹是相等的,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八十八品見惑歸納起來五類,第一個是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第二個是邊見,邊見是相對的,譬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我們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天地萬物都是對立,這個對立就是邊見,我這是一邊,你那是一邊,這個念頭沒有了;第三類、第四類,我們中國人講成見,就是你的主見,我以為要怎樣怎樣,成見很深。見取見,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因果,很執著;最後一個是邪見,不屬於前面這四大類,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歸到一類。這個統統沒有了,才證得初果,在大乘裡面,《華嚴》才入初信位的菩薩,你正式上了佛的學校,你是正式的學生,入佛位。 佛常常教我們,隨緣不要攀緣,這是訓練我們對於八十八品見惑淡化。這個淡化有助於我們境界的提升,從凡夫位提升到聖人位,沒有意見了。像我早年在新加坡,廣洽法師給我講弘一法師的故事。他們兩個是好朋友,廣洽法師是新加坡人,所以弘一法師到新加坡看他,住在他的小廟裡頭。他的小廟我去過,去過三次,廣洽法師的小廟以前弘一法師住過,弘一法師到南洋訪問的時候。他說他人實在太慈悲了,一點架子都沒有,很好侍候,給什麼吃,他沒有挑剔。飯菜端來了,廣洽法師嫌淡了、嫌鹹了,他沒有,他告訴廣洽法師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沒有一樣要挑剔的,沒有。那我們知道他在沒有學佛時,那個公子少爺的時候,那挑剔可厲害了,稍稍不如意決定不行,學佛到晚年到這種境界,你就曉得他學養的功夫多深!這就叫真的隨緣,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自己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因果上的成見,有成見就有挑剔,有成見,你心就不平,你心就不清淨,道理在此地。所以小乘須陀洹心清淨了,見解清淨了。 「禪那」也是印度話,外來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靜慮,靜就是定,慮就是慧。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慧均等的妙體,叫禪那。這定要比慧多,在學習當中昏沈,慧要比定多就顯得浮躁,怎樣把定慧調到均等,不昏沈,不浮躁,在這個狀況之下能接受佛法、能悟入佛法,這很不容易。你說我們學教,我們聽經,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講能吸收,你能夠悟入。 為什麼看經不開悟、聽講不開悟?古人為什麼看經會開悟、聽講會開悟,為什麼?就是他的定慧調到均等,我們不是定多就是慧多,不平等,所以一種昏沈,你沒法子體會到;一種浮躁,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就是慧多定少,總是調不到均等。這東西好像開保險櫃一樣,號碼一定要調得準確,差一點點都打不開,這個功夫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調理,能夠意志精神都集中在佛號上,除佛號之外一切都能放下,這就比較容易調到均等。所以高明的老師,他教學的時候非常著重這樁事情,學生精神不能貫注,意志不能集中,他不教你。為什麼?講得再多都是廢話,你聽不進去。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講,他不講就是講,他那個教學法是很特殊,非常管用。這些我們都要能懂,要能體會到。 「佛法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這就是佛教導的原則。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沒有煩惱才是真智慧。我們的聰明智慧裡面都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在佛法裡面叫世智辯聰。世間智慧、世間的辯才、世間的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裡面沒有煩惱。你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真實智慧。佛法就用禪定來修無漏智慧,就是恢復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是這麼個意思。這把佛法教學講出來了。 《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欲成就者必須放下一切執著分別妄想」。你真想成就,像如來果地上的一樣究竟證得,惠能大師說得好,他在開悟的時候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的相好,「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能生萬法」,這一句就是說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萬事萬物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方先生他有悟到,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 於是我們學習經教就明白了,尤其這半個世紀以來,清清楚楚看到佛講一切經的內容講什麼?不外講五樁事情,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五樣都達到登峰造極。這麼好的教學,居然被現在一般人誤會,以為它是宗教,以為它是神學,以為它是泛神教、多神教,你看冤不冤枉?實在講佛不冤枉,佛的教學不冤枉,誰冤枉?自己冤枉,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接觸,不能夠好好的學,得不到受用,這就冤枉!所以冤枉不是佛那邊,是我們自己這邊。 再說淨土,淨土是聖哲所居之國土。你是聖人,你是哲人,你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淨土,為什麼?它沒有五濁的垢染,這叫淨土。惠能大師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實在講經裡面也是這樣說的,心淨則佛土淨。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你能到這個境界,無論你住在什麼地方都是淨土,為什麼?心清淨,境隨心轉。我們凡夫可憐,我們是心被境轉,是妄心,我們被境界轉很苦。世尊在楞嚴會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能轉境界,你心地清淨,無論住什麼地方都是淨土,你就是如來。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轉境,你就被境界所轉,那你就虧吃大,你就苦了。 佛家是離苦得樂,這話是真的。苦從哪裡來的?苦是迷來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就苦,了解事實真相苦就沒有了,為什麼?你不會被境界所動,就是八風吹不動,這才有證入。《般若經》直說不二法門,《法華經》但說一乘,《維摩經》無非道場,你要是契入境界,哪個地方不是道場?你在哪裡,哪裡就是道場,不用蓋廟。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廟,走到哪裡,哪裡是道場,所在之處都是道場。他那麼多學生,學生所在之處也是道場。學生修道,學生當中最低程度的,執著沒有了,阿羅漢;分別沒有了,菩薩,這是他的學生。那所在之處怎麼不是道場?行思禪師講舉體全真,一切法裡頭不要從相說,從體說,都是真如,都是自性,平等的!你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再看看別的宗教,上帝唯愛世人,真主普慈特慈,孔孟仁義孝悌,老莊無為不爭。這些人全都是住淨土,他怎麼會不同?怎麼會有爭執? 在中國有淨土宗,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以大勢至為法界初祖,普賢菩薩為娑婆世界初祖,慧遠大師是中國初祖。遠師住在江西廬山,最早結蓮社,得同志一百二十三人,依《無量壽經》同願往生極樂。此宗依五經一論,以觀想持名專修為主,往生淨土親近彌陀,修得明心見性。要知道淨土宗終極的目標還是明心見性,不過明心見性不在此地,在極樂世界,此地修太難了,換個環境。這環境是不是真有?真有,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見到了。遠不遠?不遠。為什麼不遠?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只要你把妄想放下,空間時間都沒有了,你放下執著,空間、時間有,放下分別,空間時間也有,放下妄想就沒有了。所以空間時間從哪來的?妄想產生的。妄想沒有了,空間時間沒有了。所以我們同修常常修三時繫念的佛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這就是空間沒有了。「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時空都不可得,這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屬於高深的科學跟哲學。 所以《大集經》有這麼一句話,「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是說明禪跟淨的關係,講出來了,禪淨不二。他修行的方法不外乎觀想持名,觀想也很複雜,持名也不是一種,最初方便以淨業三福,這一定要知道。如果沒有淨業三福這個根基,觀想也沒用,念佛也沒用,你去不了極樂世界,這個根基很重要。淨業三福的根基第一句,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看頭一條孝親尊師,中國人放棄小乘,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佛教跟儒跟道的關係非常密切,沒有儒道的基礎,你就不能夠學佛。孝親尊師這儒的基礎,《弟子規》;慈心不殺,這是因果的基礎,《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佛教的基礎。你看前面第一條就是儒釋道三個根,沒有這三個根怎麼修都不能入,這是我們學習真正想成就德行、成就智慧,這三個根比什麼都重要! 那修觀主要是依《十六觀經》,《十六觀經》裡面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所以持名還是在《十六觀經》裡面,最後一個法門,那就是最精彩的法門,唱戲一樣壓軸戲。持名比觀想、觀像方便,成就超過他們,這是不思議法門。持名,《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那就生淨土。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最淺的叫功夫成片,這是下品的一心不亂,中品的叫事一心不亂,上品是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你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全放下了,這叫功夫成片。你還想這個、想那個,不行,什麼都不能想;除了一句佛號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多久成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大概都不出三年,不難,這個法門叫易行道,為什麼你三年不能成就?三十年都不能成就!你的妄念放不下,這個東西害了你。你瑣碎的事情,就是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東西是輪迴心,常常念這個是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六道輪迴?跟佛法不相應,跟淨土不相應,淨土要心淨則佛土淨。 那麼從事世間工作要像菩薩一樣,要到什麼程度?染淨不二,雖然很多事情你在做,做事的時候你把事情做得很好,事情一放下心裡就是阿彌陀佛,一個妄念都不生,這個行,有這個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不行。在古時候沒有功夫的人進念佛堂,有這種功夫可以為常住服務。所以要曉得常住裡面服務的人是菩薩,他功夫成就了,沒有功夫的人進念佛堂。進念佛堂功夫成就,他有緣,那個時候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服務,幫助眾生修行證果,這就對了。如果自己功夫不到,還做這些,做這是修世間福報,來生是人天大福報。可是人天大福報現前的時候,如果再不繼續修行的話,肯定是造業,為什麼?你那個福報可能是做國王、大臣,可能是大富長者,像今天講企業家鉅子擁有億萬財富,你會變成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富貴學道難,你把會佛法丟得一乾二淨,福享完了,墮落了,就墮三途了,很可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2007/9/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ff414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